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以“两山”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池州实践”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12-14 08:28:34 责编: 刘东伟

12月6日,天还没亮,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的长江巡护员张根友便穿上工作服,来到长江东流段,跳上渔政巡护船,向下游驶去……

张根友在长江边长大,是专业渔民。如今,他下江不是打鱼,而是护渔。今年,经过东至县渔政部门公开选拔,张根友等7名专业渔民成为该县首批长江巡护员。

“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升级行动,提前完成了对全市9134个入河排口的现场排查。”池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景照华介绍说。今年,该市成立44个监测溯源组,组织110名人员投入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如今,该市长江禁捕退捕实现管住船、管住岸、管住贩,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

近年来,池州市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着力打造绿色崛起试验区、人居环境示范区、共享发展先行区,努力实现“人均争先、生态领先、环境居先、文明创先、民生优先”奋斗目标。同时,制订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池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创新池州、群众生活优越的幸福池州”。

“我曾是东至县张溪镇白笏渔业队队长,带领120名渔民在升金湖捕鱼。政府实施‘渔民上岸’工程之后,我成为一名升金湖巡湖护鸟员,工作还在湖面上,但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了。”12月7日,升金湖湿地保护区护鸟队员张忠建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池州市持续开展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打出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精准治污、全面治脏“六治行动”等系列组合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有效促进了池州生态环境的改善,守住了绿水青山的底色。

从秋浦河畔到长江之滨,一道道绿水蜿蜒流淌;从九华之巅到牯牛降脚下,一座座青山连绵竞秀;一个个城镇、一座座村庄点缀在绿水青山,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近年来,池州相继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创建‘五大品牌’、实施‘五大工程’、构建‘五大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该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言人马卫中告诉记者。

12月5日上午,池州海螺四期10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在贵池区牛头山镇正式开工。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海螺集团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投资建设建材产业链。项目建成后,池州市将成为全球特大建材及其产业链生产基地。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池州市坚持特色、错位、高端发展,生态保护、产业优化、民生建设统筹推进,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护住一方好山水的基础上,池州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做资源要素,编制与生态相适宜的发展项目,开展“绿色招商”,培育壮大与生态相宜的绿色产业体系,力促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探索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双赢”之路。

如今,现代生态农业已成池州市“生态经济”重要板块。目前,该市有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291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也已成为池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池州整市进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同时,工业企业逐步实现资源型向制造业转型,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传统工业基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转型,产业发展方式向集群化发展转型,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今年前三季度,该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其中,半导体产业基地产值增长19.3%,在全省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居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8%,比规上工业高7.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4.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3.1%,居全省第1位,占全部工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0.6%提高到30.7%。

本网记者 徐建 本网见习记者 阮孟玥

    相关新闻
省委宣讲团在黄山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