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沪苏浙皖党报联动·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齐心协力 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3-10 08:21:54 责编: 武静

围绕生态文明主线 打造示范区亮丽底色

——访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

周汉民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表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实施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要围绕生态文明主线,把绿色写在长三角的山水林田湖之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动力。

绿色是新发展理念的传神演绎。周汉民表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最持久的生产力,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长三角是习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绿色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2021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正式公布,力争2035年绿色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周汉民说,如何把中国已经承诺的国际义务先行落地,也是包括长三角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最大期望所在。“党中央、国务院将重责放在长三角身上,我们就必须为之不懈奋斗,先行先试,一往无前,体现‘绿色担当’。”

示范区应成为绿色宝地。周汉民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地处江南水乡,河湖水面达到20.3%,绿色底蕴浓厚,但同样面临区域开发强度高、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等地区共性问题。示范区不仅要示范经济建设,也要示范社会治理,不仅要可复制、可推广,更要可辐射,给长三角人民、给世界以稳定的预期。

周汉民建议,要突出特色,明确方向。基于绿色生态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围绕建设“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的目标,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重点示范江南特色与生态保护,努力让生活和工作在示范区内的广大群众能够“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目前,示范区挂牌已一年有余,建议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适时开展区域立法工作,为制度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要培育动能,先行先试。畅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的示范基地。打破区域壁垒,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政府数据和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构建“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反哺机制,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生态价值不断提升。

要注重创新,示范集聚。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要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绿色优势,积极吸引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以及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总部及研发机构入驻,加快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对于配套措施如跨区域、跨流域的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建设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加大在医疗、公共卫生、教育等基础领域以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基建”项目上的投资。

要多措并举,金融支持。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打造统一、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示范区建设。示范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源支持,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示范区建设,小而言之,是为长三角;大而言之,是为国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周汉民说,示范区要拿起绿色之笔,变生态要素为资源要素、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绿色将成为最灿烂的底色!

(解放日报记者 孟群舒/文)

治理“三河两湖一网” 共建世界级著名湖区

——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

陈杰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

打造高能级创新绿核、共建世界级著名湖区,是长三角共同推进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增长引擎。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表示,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必须做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水利各项工作,突出支撑性、协同性和保障性,构建现代水网,努力在水利一体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世界级湖区注活水、增绿色。

紧扣生态绿色,建设现代水网。一年来,江苏初步构建“三河两湖一网”生态绿色廊道框架,为世界级湖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在陈杰看来,全面治理“三河两湖一网”,要构建互联互通、生态绿色的现代水网,打造水泽民生、乐水宜居的幸福河湖,扩大水利有效投资,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重抓骨干河道治理,加快江南运河、吴淞江、太浦河“三河”治理步伐,完成江南运河苏州段综合整治工程扫尾,加快推进吴淞江整治昆山段工程,加快实施太浦河共保联治江苏先行工程。重抓湖区生态建设,加大太湖、淀山湖“两湖”修护力度,完成环太湖大堤后续苏州剩余段工程建设,加快淀山湖治理保护,加快中小湖荡生态治理。重抓水系连片整治,加强示范区河湖水网“一网”系统整治,投资7.6亿元的吴江国家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试点县建设项目进展近半,为太湖流域乃至全国农村水系整治提供经验。

紧扣一体化目标,争做全国示范。陈杰认为,必须主动对接上海、浙江,加快推进治水标准“四统一”、护水机制“六联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治水示范成为全国治水典范。强化水系治理一体化,两省一市水利部门将深入落实联合出台的示范区深化河湖长制、加快建设幸福河湖指导意见,努力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的治水协同新路径。强化工程运行一体化,建立突发事件通报制度,加强跨区域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和风险协同管控,保障供水安全。强化河湖管护一体化,加强跨界河湖协同管护,切实抓好“两违三乱”“清四乱”专项治理,示范区内主要河湖水质稳定达标,一湾湾碧波美景正逐渐成为示范区靓丽底色。

紧扣高质量发展,勇当开路先锋。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陈杰说,必须坚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幸福河湖建设的导向,在探索经济发达水网地区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勇当先锋。突出守牢安全底线、对标生态绿色、增添水乡韵味,系统开展“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与2035年水利现代化战略研究,协同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加强水利科技成果推广,推进创新成果在长三角区域“无障碍”转移、“无差异”运用。目前,吴嘉青联合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已上线,与12345大联动平台无缝对接,实现问题发现、交办、处理、反馈的工作闭环。大力推进节水促减排,省市县三级“水利牵头、部门联动”的节水协作机制基本建立。大力推进河湖整治节地节能促增效,统筹河道、航道综合整治,提高工程总体投资效益。    

(新华日报记者 付奇 吴琼/文 肖勇/摄)

数据共享精准防控 夯实绿色发展之基

——访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

刘锐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生态绿色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底色。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这几年持续关注着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进程,见证了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改善。

“水质好了、PM2.5浓度低了,大家获得感满满。”刘锐代表说,自己生活的浙江省嘉兴市,2020年度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一年来的改变,既得益于嘉兴的“硬核”治污举措,也离不开长三角兄弟省市的紧密协作。

涵盖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两区一县”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更是在生态筑底、绿色发展上先行一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刘锐代表在一体化示范区等地走访调研中发现,要进一步提升省际毗邻地区的污染防治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还需要三省一市在数据共享、标准统一、联合执法上,加强合作力度。

“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内环境质量数据共享,实施环境监测联动,加强科学合作研究,让污染防治更精准。”刘锐代表说,眼下,浙江已全面启动数字化改革。把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统筹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是未来的趋势。

目前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虽然都各自建立了水质、空气等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但相互之间数据缺乏共享。想要通过数据分析,来研判区域内重污染天气成因,防范生态环境风险,还缺乏大数据有力支撑。

刘锐代表认为,各地需要先摸清各自生态本底,做好各类生态环保数据的基础调查、日常监测、收集归结。在此基础上,通过统一的发布平台、统一的查询端口、统一的评价体系,来实现数据共享、研判分析。

一体化示范区正谋划建设“智慧大脑”,推进跨区域的数据信息共享。而生态环保数据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20年10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发布,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定了路线图。阻碍生态环境数据共享的一些堵点、难点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刘锐代表认为,从顶层谋划到基层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需要凝聚各级、各方的智慧,大家共同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在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要继续坚持和铺开。

比如,浙江与安徽共同参与构建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模式”,就为跨区域生态保护打开了新视野。这样成功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值得继续坚持、优化,还可以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其他省际毗邻区域推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改善着区域生态环境,也改变着基层干部、政府部门的思维方式。“现在大家会立足区域发展的大视野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囿于一县一市。”刘锐代表说,自己常年在省际毗邻地区调研,感到大家的“精气神”不同了,谋划工作的格局更大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

(浙江日报记者 施力维/文 胡元勇/摄)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 让群众共享更多发展红利

——访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市市长许继伟

许继伟 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市市长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作出新部署,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稳致远指明了实践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市市长许继伟表示,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滁州市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近年来,滁州市城市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000亿元、3000亿元大台阶,站稳全省第三,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滁州市坚持一体化发展不变的执着。”许继伟说。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滁州已从“深度融合”迈向“一体发展”,从“零散承接”步入“链式嵌入”。许继伟说,下一步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干在实、走在前,让长三角41个城市人民群众在滁享受更多的一体化制度红利。

一体化构建“大通道”。紧扣一体化,加密交通网,抢抓沿江高铁与京沪高铁并站运行,推进宁淮、合新、滁宁城际建设,加快宁洛高速“四改八”、滁天、来六、明巢高速建设,开工滁州港(汊河)、明光新港、白塔河航道升级工程,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0公里、在建187公里,构建了通往沪苏浙8条高铁、15条高速公路、9条水运航道的综合立体大通道。与苏州共建的中新苏滁高新区快速发展,与南京共建的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加快建设。

一张网打造“亭满意”。我们对标一流、对标沪苏浙,与长三角18个城市实现首批51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与长三角所有城市实现市场监管联动,与长三角五大海关实现国际贸易“无缝”通关。全市11.6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全面推开,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服务满意度均达100%,营商环境年度考核居全省第一。

一盘棋扮靓“后花园”。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与周边城市签订大气、水、土壤5项共保联治协议,协同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与南京共建滁河风光带、“鸟类天堂”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创成琅琊山风景区首批“中国森林氧吧”,打造合宁间300公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去年全市PM2.5、PM10分别下降19.5%、15.5%,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1.5个百分点,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森林覆盖率达36.2%。

一家亲彰显“醉美城”。与上海、南京等地签订各类教育医疗合作协议60余个,引进高校、中小学校7所,设置南京儿童医院等分院3家、医联体13个、专科联盟53个等。与长三角周边城市实现疫情防控、警务合作、突发事件等信息互通、联合演练,与长三角所有成员城市实现住院、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与全国300多个城市实现公交互乘互刷。滁州每年前往沪苏浙旅游、购物人数超1000万人次,供应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超200万吨;接待长三角游客超1400万人次,占滁州旅游客源80%以上。

(安徽日报记者 范孝东 罗宝/文 徐国康/摄)

推进一体化 争当“优等生”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两会会场热词。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从“蓝图规划”到“施工落实”,长三角“引擎”加速运转,为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拓展新空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对于引领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的安徽,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当“上进生”“特长生”“优等生”,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

争当“优等生”,要强化创新策源功能,继续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本质上是高质量发展,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要聚力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同推进长三角全域全面创新改革,深化合肥、张江两大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协同开展补链强链扩链行动,共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

争当“优等生”,要推动重点领域合作走深走实,增强全省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扎实推进五个“区块链接”,谋划“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提质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支持共建园中园、发展飞地经济,强化要素对接。

争当“优等生”,还要着眼民生共享,推进高品质服务供给。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共建长三角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推动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要深化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加快推动市场监管一体化,高质量打造信用长三角示范区,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让长三角居民在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郑莉)

    相关新闻
安徽代表团高质量建言献策 提出18件议案、442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