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向复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传承渡江精神 砥砺初心使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4-16 07:38:02 责编: 徐文娟

【今日新貌】

渡江“跳板”景如画

从铜陵市区出发,一路美景不断,很快便到达长江边胥坝渡口。转乘轮渡,过夹江,不到10分钟便来到长江江心洲胥坝乡。“铜陵以‘江南解放第一城’的殊荣永载共和国史册,当时我们的江心洲就是解放军渡江的一个‘跳板’。”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党委书记盛柏平介绍。

下船、登车,数分钟后便来到了群心村。这里建有渡江文化广场和“渡江第一船”雕塑。走入群心村乡贤文化馆,通过展板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渡江战役中铜陵涌现的英雄故事和人物。

“1949年4月20日晚,人民解放军第24军70师和71师从江北无为一带发起渡江,迅速突破长江,在胥坝乡的文兴洲、东风泡等地成功登陆。”群心村党委书记方程说,村里有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兵,在讲述渡江战役时说的最多的就是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赋予群心村艰苦奋斗、勇于争先的独有气质。经过70多年艰苦奋斗,胥坝乡群心村已经“换了人间”。

徜徉在群心村,美丽风光惊艳。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优雅别致,遍地的油菜一片碧翠,洲上道路宽敞通达,有水、有花、有民居,一派秀美如画的风光!今年76岁的叶德林把村里的路叫“花园路”,他说,春天里,村里一路都是花花草草,空气清新,风景绝佳,很多村民都养成了早起走路的习惯。“你看我今天都已经走了将近5000步。”叶德林说。

群心村现有4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2500人。昔日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群心村,近年来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以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贤文化馆、渡江文化广场等红色文化为灵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和文化内涵整体得到了提升,村居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成为八百里皖江上一个美丽村庄。村里还利用红色文化和绿色风光搞起了乡村旅游,组建旅游公司,实现了村兴民富。

“群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将近200万元,我们用集体收益反哺村民,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方程介绍,群心村如今家家户户享受着免费自来水,儿童免费上村办幼儿园,60岁以上的老人按照不同年龄段享受敬老补贴,村里还组织了居家养老公益服务队上门为老人免费服务。

内外兼修的群心村,如今成为拥有全国第三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中国村庄2019特色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10个“国字号”头衔以及“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度假乡村目的地”称号的明星村。

“在新时代传扬红色精神,我们村里的退捕渔民还自发地成立了长江清洁志愿保护服务队,这支平均年龄60多岁的服务队也被称作‘银发护卫队’。”方程说,“银发护卫队”队员肖吕应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当选“中国好人”,服务队集体还被评为“安徽好人”、安徽省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月评十佳”。(本报记者 林春生 刘洋)

战地黄花分外香

“当年,我们就是划着这样的木帆船渡过长江的……”4月8日,在望江县漳湖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今年88岁的董玉发老人向记者讲述起那段扣人心弦的红色记忆。

渡江战役前夕,沟口(今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被选为渡江突破点之一。72名回民村船工自愿组成“回民渡江突击队”,协助二野五兵团解放军战士渡江。1949年4月21日,时年16岁的董玉发作为冲锋队员,登上了第一班渡江战船。“当时,一颗子弹从我的下巴擦过,鲜血直流,用毛巾简单包扎后,我们继续划行,最后顺利登岸。”董玉发回忆道,当天有两名回民突击队队员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还有一人身负重伤。

战役结束后,五兵团政治部举行表彰大会,将写有“伊斯兰的英雄”的锦旗和“渡江先锋”牌匾授予“回民渡江突击队”,并授予每位船工“渡江船工光荣证”。

船工们的英勇之举给回民村烙上了光荣的印记,但彼时村民们依然生活贫困。“家住回子沟,十年九不收,人人不识字,长江驾破舟。”流传在当地的这句俗语,生动地描述了回民村过去的窘境。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成为我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土路明沟变身宽敞的水泥大道,道路两边的楼房鳞次栉比,绿化带一片生机盎然……

回民村滨江临湖,是望江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共308户,总人口1280人,其中回民约占90%左右。“十三五”期间,该村培育特色产业,做好旅游文章,致力精准扶贫,村集体年收入达40余万元、建档立卡277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红烧牛肉、红烧大鹅是我们家的招牌菜,您看看吃点什么?”位于清真寺旁的老船工农家乐主要由董玉发的儿媳檀红霞负责经营。中午12点多,正值饭点,檀红霞忙着招呼食客。

记者注意到,这栋两层楼房共有四个独立包厢,加上大厅里的两张餐桌,总共可以承接六桌饭。“之前我和老公都在外务工,挣不了几个钱还要背井离乡。看到村里发展越来越好,2014年我们就回村开起了农家乐,现在一年能挣到6万元左右。”檀红霞笑着说。

如今,回民村共有农家乐近20家,全村餐饮年营业额200多万元。

竹子搭建而成的大门、金黄色的油菜花田、转动的摩天轮……这里是望江圩上花田景区。“景区2018年投资建设,去年国庆试运营期间,每天要接待游客近万人。”回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卫东告诉记者,该村以后会继续发挥“红色回民村、绿色长江岸、金色油菜花”的优势资源,全方位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本报见习记者 陈成)

    相关新闻
弘扬“小推车精神”,为人民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