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70年治淮力保安澜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5-26 08:17:00 责编: 徐文娟


“住上这样好的新房,得劲!”

——探访蒙洼行蓄洪区庄台整治居民迁建


初夏的阜南县王家坝镇,微风和煦。5月20日下午,88岁的王兆登老人坐在安置小区的凉亭里和大家“侃大山”。

“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你看,绿化漂亮、房子宽敞,利落得很,就俩字‘得劲’!”虽然年近九旬,但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风趣幽默。

去年底,王兆登老人一家4口人从庄台上搬到安置小区,从拥挤不堪、环境脏乱的庄台,到窗明几净的120平方米的大房子,用他的话来说是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这些年,阜南县开展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王兆登在庄台上的房子原地拆除,一分钱没花住进了崭新的安置小区。“这些年的条件是越来越好了,我现在无忧无虑、丰衣足食、身体健康,每天哼着小曲到处‘地走’,一天能走十几里地呢!”王兆登声音洪亮,言语之间充满着乐观与豁达。

有人想搬,也有人故土难离。搬不搬,全看自愿。这几年,像王兆登这样的村民陆续搬离庄台,住上了宽敞的新房。而未搬离的居民也发现,庄台上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这些年,阜南县开展庄台整治,按照“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改水改厕,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有效推进,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庄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庄台环境的蝶变,老百姓看在眼里,美在心里,还有一棵“会拐弯的树”成为这变化的“忠实记录者”。

40年前,在陈郢庄台,有村民在拥挤狭窄的院里栽下一棵椿树,20年后,椿树长大了,因庄台人均面积太小,为防止挡住别人家的房子,该村民只能锯掉树头,用留下的树干捆上铁丝绑上砖头当梯子用,每次上房顶晾晒,都要爬树上去。

谁知道,这棵被砍头的“梯子树”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还“拐了个弯”后绕过房檐继续生长,像个胜利的“V”字。如今,庄台整治后,许多老房子被拆了,环境宽敞了,这棵树却被保留,当地人将这个“拐弯树的故事”写到墙上,以纪念这棵“树坚强”。

屡遭苦难,却坚韧不拔。当地人打趣地说,这棵蒙洼的树有股蒙洼人的“劲儿”。

如今,无论是搬走的,还是在住的,大家都感恩党的政策,感恩这美好的时代。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阜南时指出,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

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表示,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按照省里“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和民心至上的原则,实施居民迁建安置。让迁出的百姓日子过得比原先在庄台上更好,让仍留在庄台上的百姓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


【红色记忆】王家坝:千里淮河的“定盘星”


王家坝闸始建于1953年,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

1953年1月,位于淮河上游和中游分界处的王家坝成立淮河王家坝进水闸施工处,王家坝闸应运而生,该闸13孔,长118米,高5.5米,成为保护淮河中下游的一道“安全屏障”。

王家坝闸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地处河南省、安徽省以及淮河、洪河、白露河的交汇处,也是淮河中上游分界点。为上游减压,为中游缓险,保下游平安,是它最大的功能。

2003年,王家坝闸新扩建,设计进洪流量1626立方米每秒,闸上公路桥高29.66米,宽9.5米,设计为全电脑自动化封闭式机房。

王家坝闸是淮河上唯一一座由国家防总统一调度的大闸。当洪水来临,超过保证水位29.3米时,为了削减淮河洪峰,缓解上游抗洪压力,国家防总如下达蓄洪命令,就要开启王家坝闸。王家坝水位也被誉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风向标”。

历史上,王家坝闸历经多次开闸。1954年7月6日,连降暴雨1034毫米,洪、淮二河出现4次洪峰,王家坝水位达28.64米,开闸蓄洪;1956年6月9日,连降暴雨成灾,王家坝水位达28.65米,开闸蓄洪;1968年7月15日,连降暴雨632.3毫米,淮、洪堤防多处决口,漫堤进洪,当晚王家坝出现历史最高水位30.75米;1991年6月15日、7月7日同一年两次开闸蓄洪,当时王家坝水位分别高达29.31米、29.25米;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最高水位29.75米,超过保证水位0.45米,当天上午8时31分第16次开闸蓄洪……

在王家坝闸的闸后是蒙洼蓄洪区,它兴建于1951年,是淮河流域第一个蓄洪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效果最好的国家蓄洪区之一。蓄洪区自建立以来,一共有13个年份16次蓄洪。王家坝枢纽工程、蒙洼行蓄洪区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的科学运用,有力保障了淮河流域的安澜。


记者手记】乐观坚毅的蒙洼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16次开闸、16次蓄洪,多少次的举家搬迁,多少次良田被淹,多少次置身“孤岛”,多少次灾后重建……水来人撤,水退人回,几代蒙洼人都在和“水”斗争,写在他们脸上的,是乐观与坚毅。

又是一年初夏。在静谧的王家坝,从庄台到新安置小区,居民依旧安居乐业。与当地人交谈,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他们乐观的心态、爽朗的笑声、风趣的言谈和对未来的向往,时常会感染别人,给人一种北方汉子式的踏实感,一种面对困难毫不退缩、乐观向上的强大力量。

他们会把那棵象征着庄台穷苦生活的“拐弯树”保留下来,在墙上风趣地写下“一棵树的故事”给外地人看;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蓄洪时,他们会平静地说,咱就是住在蓄洪区,守在千里淮河第一闸这样的位置,这就是咱的责任;他们也会告诉人们,蓄洪期间住在“孤岛”上即使出行不方便,但环境比前些年好多了,还有政府送蔬菜;他们还会乐呵呵地说着他们“今年挣更多钱”“盖个大房子”的远景目标……当地基层干部都感慨:“在俺们心里,咱这的老百姓是最好最实诚的百姓!”

“全部家当随时打着包,洪水一来就走,反正咱走也走不远,水退了还回来!”当地人的性格,是几代人在顺应自然、与灾害斗争中形成的:热情、爱“抱团”,替别人着想,应对逆境,笑对生活——这些人格特质,深深地刻在蒙洼人的骨子里。

    相关新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科技创新激活“第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