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瓦坊镇陡张村村口清香扑鼻,20亩菊花在肆意生长,等待着秋天的怒放。这是驻村工作队队长朱世群引进的菊花茶产业扶贫项目,今年9月将上市,可他再也没有机会品上一口菊花茶了。
4月2日,是一个让陡张村干部群众悲伤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朱世群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将生命定格在了42岁。4月6日,中共泗县县委追授朱世群同志“泗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全县组织开展向朱世群同志学习活动。
“这位大学老师白白净净,说话和气,我最初还担心他吃不了农村的苦。”陡张村扶贫专干周翠梅说,没想到的是,朱世群刚到村,就穿上老布鞋、戴着草帽,逐户走访全村247户贫困户。
朱世群出生在五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1996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年进入合肥学院工作。2018年,省委、省政府遴选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通知下来,朱世群瞒着家人报了名。当时朱世群的孩子才上小学三年级,妻子身体又不好。朱世群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去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当年4月,他来到泗县瓦坊镇陡张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陡张村位于泗县东北部,多年前是个典型的“三无村”。“我总会把自己想象成贫困户,去设身处地寻找对策,这样帮扶更精准。”朱世群经常用这套自创的工作方法引导村干部做事。
听说不少农户为了农产品的销路发愁,朱世群把“主意”打到了合肥学院的食堂上。他提出“依托学校与泗县的‘农校对接’平台,大力实施消费扶贫”的帮扶模式,由供应1.8万名师生就餐的食堂拿出40%的采购量,优先采购陡张村及周边镇村农产品。这一举措让这个小村庄成为了高校食堂的“菜篮子”,老百姓种植养殖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每次送菜来,朱老师跟着拉菜的大货车到学校的时候都是凌晨。”谈起这样的场景,合肥学院党政办主任汪文忠满是心疼,“可以想见,从村子里收购完农户的农产品,再装车运输,朱老师肯定是忙了一夜。”
贫困户朱晓飞有肢体残疾,干不了重活,朱世群就鼓励他养羊。“你只管好好养羊,其他事你都不用担心。”朱世群一番话给朱晓飞吃了“定心丸”。很快,朱晓飞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朱世群又开始鼓励他发展品种山羊养殖。2020年,朱世群掏了近万元买了3只品种山羊,送到朱晓飞家。当年,朱晓飞出售一批山羊就获得了6万多元收益。现在,朱晓飞的养殖规模已经到了近80头,成为村里致富奔小康的典型。
“村里兴产业,我们的村干部要给村民带个好头!”朱世群这样激励大家。2020年6月,朱世群带着村“两委”干部到巢湖考察金丝皇菊种植项目。在他的鼓励支持下,村委会主任陆敬斌率先引进种植20亩。目前,菊花种植已初具规模。
如今的陡张村,已建成现代种植农场400亩,引进培育了山羊、菊花、杨梅、金丝绞瓜、薄壳山核桃和梅花鹿等村级特色产品,扶持市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300多名群众就地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2006年以来,作为中文系团总支书记的朱世群每年都会带着大学生们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他总是选择条件很艰苦的村。“艰苦的地方最能锻炼人,也最需要我们。”“在‘书香’中浸润心灵,在‘泥土香’中实现价值。”朱世群的话至今回响在学生的耳畔。驻村三年,朱世群积极发挥教育扶贫优势,动员大学生义务支教400多人次,为贫困儿童送去温暖。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后,朱世群仍吃住在村,坚守岗位。他生前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过一段话仍在干群中流传:“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是发展一枝花,哪里能开往哪插。去耕耘,去收获,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更多的足迹……”( 本报记者 何雪峰 本报通讯员 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