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我省奋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喜迎二十大】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10-10 08:01:33 责编: 武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等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奋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经济体量不断壮大,量持续提升。

十年来,我省实现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发展,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大台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转型升级步伐提速,向着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稳步迈进。

创新引领 注入更多科技含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我省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走“科创+产业”路子,原始创新领域高峰频现,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产业创新向高质量方向加快发展。

十年来,我省研发投入强度由1.64%提高到2.2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近15倍。通过构建强链补链延链重大科技攻关体系,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8项制造业揭榜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动态存储芯片等重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全色激光投影、仿鹅绒结构高保暖材料等成果闪耀北京冬奥会。

“科创+产业”,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我省发挥企业家主帅、企业主体、政府主责作用,大力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量居全国第3位。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8家,上线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科创板块”,入驻服务商2.7万余家,服务企业5.8万余家,发布科技成果和需求5.2万余条。新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1802个,一批“三首”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创新引领,为安徽经济注入更多科技含量。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全面推进,水稻种子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农业机械化率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1742家增加到2021年11368家,增长了5.5倍,居全国第8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5.7%,较2012年提升10.9个百分点。

拥抱蓝海 新兴产业如日初升

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蓝海,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省运用“龙头+配套”“基金+基地”等打法,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个个产业地标如日初升。

新型显示产业,我省集聚京东方、维信诺、康宁等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布局。面板产能约占全球10%,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之一。

集成电路产业,我省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00多家,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等较完整产业链条,获批全国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国家首批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产业,我省集聚江淮、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10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去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5万辆,居全国第5位。

智能语音产业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是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第一个配套专项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8亿元、入园企业达1423家。

围绕新兴产业的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在竞争中胜出?省委、省政府围绕发展十大新兴产业作出科学部署,把专业性放在突出位置,组建工作专班,逐个产业绘出“双招双引”路线图、施工图,理清每个产业从“是什么”到“干什么、怎么干”的实践逻辑,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奋力推动“双招双引”取得实效。

今年上半年,全省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开工项目3202个、总投资13059亿元,新增投产项目1341个、总投资5021亿元,带动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21.4%、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居全国第9位。

改造提升 加快提质增效步伐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发展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并不意味着要淘汰传统产业,而是要通过改造提升,推动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我省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铜墙铁壁”等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提升质量效益。

近年来,我省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6.2%。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累计推广工业机器人近3.8万台,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75个、数字化车间869个,减人、节能、降本、增效十分显著。

数字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我省聚焦“工业互联、智改数转”,持续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设立10亿元资金、200亿元基金,省内重点培育平台130家,其中工信部试点示范30个、位居全国前列。科大讯飞“图聆”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57%、居全国第5位,探索形成“三链”融合、工业“拼多多”、数据库联动等10多种路径。累计建设5G基站7万余个,实现5G网络地市主城区全覆盖,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提质增效,推动转型升级,不仅依靠技术进步,也靠制度创新。我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亩均论英雄”、园区“标准地”等一系列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转型动力。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例,通过开展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不久前,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现全覆盖,亩均税收和亩均营业收入分别为16.6万元、355.1万元。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系统工程。去年底以来,省委部署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各地各部门明晰目标、路径、举措,认真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做优做强做大三次产业基础。我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努力,将收获更大成果,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 记者 汪国梁

    相关新闻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