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大国农匠”解锁现代农业 青春梦想放飞金色田野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11-15 07:47:47 责编: 徐文娟

徐淙祥:试验示范田屡创省单产纪录

■ 记者 安耀武

近日,得知自己获得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类一等奖,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祥谦虚地说:“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生与土地结缘,与粮食为伴,多种粮、种好粮是我的责任。”

几十年来,徐淙祥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牵头成立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他建立的农作物绿色高效试验示范田,屡屡创下小麦、玉米、大豆的安徽省单产纪录。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等称号,并当选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今年夏收时,徐淙祥提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自己从事粮食生产、农技推广、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向他和乡亲们问好,同时“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他备受鼓舞、信心满怀。

尽管今年9月以来天气干旱无雨,但徐淙祥种植的1000亩大豆平均亩产超200公斤,高产田块超300公斤。

“丰收的关键在于精选良种、科学田管。”徐淙祥告诉记者,“今年夏种时,他选用抗高温干热的皖豆37和太丰6号大豆种,种植时深耕深旋保墒,科学施肥促产,旱灌涝排,为秋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些宏伟目标让徐淙祥激动不已。

“报告中关于‘三农’方面的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始终对‘三农’保持高度重视,这有利于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同时让更多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农村和农业。”徐淙祥告诉记者。

“报告中还提到了,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徐淙祥说,“这让我备受鼓舞,我要研发更多更好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保障粮食增产增收。”

徐淙祥坦言,他要更加积极地发挥种粮大户的规模种植优势,带领更多小农户增产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方爱春:“稻虾共养”实现一田两收

■ 记者 刘洋 通讯员 王章志

11月9日,记者来到枞阳县金江特种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的稻田边,收割机、农用运输车来往穿梭,金色的稻谷颗粒归仓。

合作社负责人方爱春说,合作社采取“稻虾共养”模式,前期产出小龙虾,后期产出绿色有机稻,一田两收。

1979年出生于枞阳县大港村的方爱春,3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肢体二级残疾。如今,他成为了安徽省自强模范、枞阳县龙虾协会会长。

方爱春在长江边长大,父亲曾经营渡船。初中毕业后,他曾在渡船上卖过票。伴随着公路交通体系逐渐完善,水上客运生意难以为继。受制于腿脚不便,无法外出打工的方爱春决定从事水产养殖。

2010年,方爱春在邻村桃花村承包了50多亩荒田养殖泥鳅,但由于缺乏经验,第一年出现了亏损。他没有泄气,多方寻求技术帮助,很快掌握并应用了泥鳅稻田套养、沙墉鳢人工繁殖等技术,第二年便实现了扭亏为盈。

2012年初,方爱春成立了枞阳县金江特种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继续流转土地、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养殖产品。2016年,他尝试稻虾综合种养模式。

方爱春与枞阳县渔业技术推广站、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水产学会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建立了省水产学会驻枞阳县专家工作站和服务站。合作社还常年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获批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省优秀农民田间学校。合作社的“皖金江”牌龙虾、虾稻米获得渔博会金奖。

近年来,合作社及方爱春本人获得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基地”、“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类水产养殖一等奖、“2019年首届全国淡水虾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养殖能手”等荣誉称号。

方爱春常说,自己有钱挣是小本事,能带动群众致富才是大本事。2018年,他牵头成立并担任枞阳县龙虾产业协会会长。从2019年起,他的合作社连续3年承担并实施枞阳县稻渔综合种养特色产业扶贫“万千工程”,共带动周边5个村、976户村民增收,户均年养殖收益超过1.8万元。如今,方爱春的合作社流转1280亩土地,已成为国家级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希望自己能够‘添砖加瓦’。”方爱春告诉记者。

薛业静:“读书人”尝到水产养殖的不易

■ 记者 袁野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霍邱县周集镇双桥村的安徽省枫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初冬已至,基地里连片的稻虾田早已收割完毕,养殖南美白对虾的虾塘也放干了水,正在晒塘。在育苗大棚里,公司负责人薛业静正在和几名技术人员观察水塘里小龙虾种苗的发育情况。

“今年,我们和省农科院合作,重点研究小龙虾大棚繁育技术。如果能够成功,可以让霍邱县的龙虾更早上市,质量更加稳定。”薛业静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30岁出头的薛业静言谈举止都带着一股书生气。然而,这样一个小伙子,却是霍邱县龙虾养殖带头人之一、县农技特派员、县水产学会会长,他获得了“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类二等奖。

2016年,刚刚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的薛业静做出了决定——回老家搞水产养殖。

“大学刚毕业,正好赶上脱贫攻坚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霍邱那时是贫困县,我希望能够回去为家乡作一点贡献,也看好未来农村广阔的发展前景。”薛业静告诉记者。他和几名同学回到了老家霍邱,开始创业。创业之初,5个“读书人”就尝到了农业的不易。

“刚从事农业,想做一些高大上的东西。没想到水泥池建好没使用多久,池壁就塌了,水蛭越冬也不成功,第一年可以说是血本无归。”薛业静告诉记者,第二年,他找了一名有水产养殖经验的同学入伙,开始养殖小龙虾。

找对了赛道,薛业静的稻虾田很快扩展到了300多亩。2020年,他考虑到小龙虾养殖季节性强、价格波动大,又引进了南美白对虾。

“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已经成型,我们公司有100多亩对虾塘,亩均产值15000余元。今年,我还引进了罗氏沼虾,希望进一步丰富养殖品种。”薛业静说。

薛业静和他的合伙人注重钻研技术,与安农大、省农科院、中科院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有5人从事研发工作,实验室还配备了电子比色仪、PH测试仪、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设备,在小龙虾高效繁育、淡水白对虾、罗氏沼虾的养殖、水质防控、蓝藻防治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发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了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我们今后要利用科技的力量,让水产养殖更加高产高效。”薛业静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