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大国农匠”解锁现代农业 青春梦想放飞金色田野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11-15 07:47:47 责编: 徐文娟

戴文祥:小小鸡蛋就有做不完的文章

■ 记者 罗鑫 张敬波

11月11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安徽堆草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宣城云仓基地,只见快递运输车已经就位,工人们正忙着将新鲜鸡蛋打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得益于安全蛋品供应链数字管理平台,我们能够对鸡蛋扫码溯源,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安徽堆草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戴文祥告诉记者,“今年‘双十一’,我们全平台销售额3000多万元,又是蛋类销售冠军。”

“双十一”当天的销售额,从2019年的900多万元到如今的3000多万元,安徽堆草堆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在电商细分赛道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一家集生态养殖、电商直播、网络运营为一体的新型民营企业。

戴文祥的创业故事并不像数据看上去这般一帆风顺。他出生在宣城市宣州区向阳街道河北村一户普通农家,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2007年考入了国内一所名校,大学毕业后进入杭州一家公司策划部工作。

“那时一回到家乡,到处都是老样子,我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戴文祥告诉记者。2014年,他回到家乡开始规模化养殖黑猪,逐步建起一个占地260多亩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堆草堆生态养殖基地。

“我选择了当地皖南黑猪的品种,用天然生态饲料喂养,包括当地人种植的红苋菜、苦麻菜等青饲料,黑猪口感可以与市场上的高价猪媲美。”戴文祥说。

2018年经历“非洲猪瘟”的波折后,戴文祥决定主攻养鸡、卖鸡蛋,继续走“绿色养殖”路线。公司严格监控蛋鸡喂养环境,开发无抗生素、无兽药残留、无重金属残留、无有害物质超标的“无抗土鸡蛋”。

“2017年左右,我开始尝试在网上卖鸡蛋,视野一下子开阔了。”戴文祥告诉记者,从最初的匹配卖点、撰写文案、开办网店到单品销售冠军,他在生态养殖这条路上奋力逐梦,成为了带动四乡八邻共同致富的新农人。

“能获得‘大国农匠’技能大赛的荣誉,我很受鼓舞。这个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我们团队,属于我们身边的3000多户农户。传统养鸡行业技术含量的确不高,但如果走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之路,小小鸡蛋就有做不完的文章。”戴文祥说。

夏新发:数字化技术让种菜不再“靠天收”

■ 记者 贾克帅 通讯员 郑颖 郭彤彤

清晨,和县新源工厂化育苗基地的玻璃温房内,嫩绿的秧苗正在齐整的穴盘里拔节。

“莴笋种子播种前要经过丸粒化处理。出芽前温度保持在22摄氏度左右,出芽后温度维持在15摄氏度以上。你看现在的高度,是经过了45天成长期的高度了。”基地负责人夏新发告诉记者。

虽说是企业管理人员,夏新发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控”。前段时间,他在“大国农匠”全国农业技能大赛上斩获“种植能手”称号。

上世纪90年代,夏新发从农校毕业后,就投身于蔬菜种植业。他发现和县当地农民虽有育苗技术,但是蔬菜苗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太大。那么,如何让种菜不再“靠天收”?

一个偶然的机会,夏新发作为安徽省考察团成员,前往以色列农业科技展览会参观。

“以色列这样一个土壤贫瘠、干旱缺水的国家,却能成为‘欧洲果篮’,这全都归功于农业创新技术。”夏新发说,考察过后,“用科技为农业赋能”的思路更加明晰。

2015年,夏新发创办安徽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在和县专门从事蔬菜工厂化育苗工作。他采用数字化工厂育苗技术,搭建育苗高床和玻璃温室,配套自动喷淋洒水系统,实现无土化栽培和自动化管理,并利用传感器、物联网等设备,实现环境监测控制。

“依靠技术控制,基地育苗年产量稳定在110万株左右。这几年虽遇上了疫情等不利因素,但成功保障了当地及周边农户的种苗供应,终于让农民种菜不再‘靠天收’。”夏新发说。

据夏新发介绍,辣椒是和县重点蔬菜产业,为解决当地农户对优质辣椒苗的需求,他大力推广辣椒工厂化育苗。

“我们采用辣椒苗集约化育苗技术,引进全自动蔬菜高速移栽机,实现高密度机械化栽培,现正在大面积试验推广。”夏新发说,目前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使周边2万余户农民受益,带动农户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多家企业在其带动下,走上工厂化、规模化育苗之路,并形成一条从育种研发到加工生产的上中下游蔬菜发展全产业链。

他还与马鞍山、合肥等公司对接,督促农户按需生产,并建立完善的产品溯源系统,从生产端连接销售端,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发展红利,走上致富路。

孙雷鹏:为掌握技术跑到养殖场打工

■ 记者 许蓓蓓 丰静

近日,合肥合丰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孙雷鹏推着一车草料进入公司基地的一间羊舍,他将草料逐一添加进食槽内,羊群便迫不及待地大口吃了起来。

“这饲料里面有黄豆皮、蚕豆皮、花生秧等,营养丰富。我们还根据羊的身体健康状况,适时添加一些中草药,可以提高羊的抗病能力,改善羊肉品质。”孙雷鹏又指了指圈舍下方的羊粪,“这个粪便堆放区添加了一些微生物菌群,可控制有害气体产生,还能吸收粪便中的大部分水分,不产生污水,保持圈舍环境清洁。我们也定期收集羊粪,供应给周边的果农,市场供不应求。”

从养羊“小白”到养殖能手,孙雷鹏用了十余年时间。近日,他成功入选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获奖名单。

2004年,从农校兽医专业毕业的孙雷鹏,进入社会打拼。在赚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回到老家亳州,开始收购和养殖山羊。2011年底,他来到肥西县官亭镇,在这里继续自己的创业梦。

“当地政府很支持我们,给了场地、政策支持,也给了我发展的信心。”孙雷鹏坦言,创业之初,一系列养殖难题接踵而至,从2014年至2016年,他不停地拜访业内同行,还跑到别的养殖场打工,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创新,孙雷鹏总结出一套山羊规模化养殖技术,并主动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周边养殖户。2018年,他被肥西县科技局评为创业类优秀科技特派员。

2020年,孙雷鹏在肥西县山南镇陡岗社区重新选址,建设了新基地,并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在技术的“加持”下,他将圈养羔羊的成活率提升到85%以上,并在山羊饲料投喂、日常防疫、圈舍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更为科学化、标准化、高效化的养殖管理流程。

他开办的合丰牧业通过技术服务、保姆式托管等形式,在合肥、亳州、阜阳等地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开展合作繁育,年推广带动出栏山羊30000多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后,我要进一步壮大山羊养殖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山羊品牌,辐射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孙雷鹏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