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兜牢民生底线 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1-03 08:12:30 责编: 武静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则稳。

“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采取减税降费等系列措施为企业纾难解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回顾2022年,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迎难而上,交出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这一年,促就业、补短板、兜底线,发展成果温暖民心。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稳物价安民心。以社会救助综合改革为抓手,逐步建立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比2021年同期增长8.1%、6.6%……一项项举措落地生效,支撑起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见证着人民不断提升的幸福指数。

这一年,以更多有温度的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新徽菜 名徽厨”、老年助餐服务、健康口腔、安心托幼等10项暖民心行动,健身设施进小区、全家上阵齐锻炼,放心家政、方便生活……要办的实事与群众诉求同步衔接,想到群众心头、坐到群众炕头、舒展群众眉头、干到群众点头。

“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就业、物价、医疗、生育等工作作出部署。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民生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应当看到,我省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尤其在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切实保障民生,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国计民生。越是面临困难和压力,越要更好发挥改善民生促和谐、促发展作用,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的举措,进一步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惠民生、暖民心工作力度,为民办实事要做细做实做到企业群众心坎上。

立足当下,兜牢民生底线。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这既是疫情防控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治理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初心使命的回答。当前,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拿出更多有温度、有实效的举措。加快解决群众就医用药问题,根据疫情形势、病情轻重缓急程度等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强化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服务保障,及时提供咨询指导。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努力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兜住民生底线、保持民生温度,努力将疫情对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稳扎稳打,激发民生效能。保民生就是保稳定,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补上民生短板,提高居民收入,不仅能激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还能把信心和预期传递给广大市场主体。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对稳住经济的重要性,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我省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力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让更多人凭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财富。从就业到收入,从住房到教育,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综合施策激发民生效能,稳住消费、稳住预期、稳住供给,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着眼长远,增进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完善分配制度,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持续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

为政贵在行,民生重在实。“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 刘 振

    相关新闻
我省部署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