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合肥片区:凝聚科创新动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9-24 08:15:37 责编: 马菁

自2020年9月获批建设以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紧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的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推动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见效,助力“科创名城”跑出发展“加速度”。

走进位于“中国声谷”产业园的安徽宝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各类人工智能教学产品目不暇接。“这不是普通的黑板,是一款集电子白板、无线投屏、教学软件、AI算法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大屏,可以轻松实现远程视频教学、多设备无线投屏、一键广播操作等教学常用功能。”展厅工作人员指着一块大型黑色显示屏介绍。

蓬勃向上的企业创新活力,得益于金融活水的注入。据介绍,为满足科创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探索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改变传统信贷注重企业资产的评价方式,为科创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精准地评判企业在科创领域的研发投入与经营成果。“得益于融资新模式,公司2021年获得3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2022年公司的营收较2021年增长超50%,新增知识产权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近10项。” 安徽宝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垒说。

“自2020年以来,公司开始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3年来共发行了4期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累计为50余户科技型企业提供5.4亿元资金支持。”安徽兴泰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业务总监骆霞说。“该产品的发行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变现难’的问题,打通了‘知产’变‘资产’最后一公里,让专利证书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大红花’。”

科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科创企业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风险、轻资产特点。近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创新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模式,累计为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累计办理质押873笔、融资347.4亿元,两项创新举措入选国务院“自贸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合肥片区在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变政府“政策补贴”为“国有股权投资”,产业化经费投资超8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在企业孵化阶段,全国首创“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支持科研团队拥有全部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1年内企业孵化效率提升15倍。在服务上市阶段,创新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上市“合规证明”,办理时限压缩至3天,助力9家企业顺利上市。

聚焦产业生态优化,“合肥制度”同样层出不穷。“我们在助力产业发展方面,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新业态培育、场景应用改革创新,形成3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片区市场活力不断激发,经营主体不断集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更加强劲。” 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管理委员会制度创新处处长冯小彬说。三年来,片区内新增注册企业3.4万家,是获批前的3倍。新能源汽车规上企业由获批前的20家增至25家,产值由220亿元增至500亿元。去年12月,中国声谷获批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聚焦高端人才培育,“养人之城”举措频频。合肥片区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合肥学院、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等各方共建的大众学院顺利开班,新能源汽车“种子工程师”加速培育。全国首创“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集成人才认定、出入境、户籍管理等60多项业务,实现人才信息共享“一网展示”、配套服务“一窗集成”、供需匹配“一网推送”,累计服务海内外人才2万多人次,该做法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最佳实践案例”。

3年来,合肥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累计探索形成84项省级以上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2项全国首创,3项全国复制推广。合肥片区以不到全市千分之六的面积,贡献了全市1/3的进出口、1/2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安徽自贸试验区的64%、88%,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本报记者 许蓓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