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邓虹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在凤台,就一定要隔三差五地去县花鼓灯艺术团。她喜欢看年轻演员们排练节目,觉得有不合适的动作时,还会上去纠正指导,让每个演员的动作都更加标准。邓虹出生于花鼓灯发源地之一的怀远县,13岁考入凤台县推剧团学习唱戏,后师从花鼓灯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和老艺人,学习花鼓灯舞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继承创新,成为第二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
花鼓灯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民间代表性表演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的淮南、蚌埠、凤台、怀远、颍上一带,被誉为“东方芭蕾”。特有的深厚群众基础,使花鼓灯传承千年,成为淮河两岸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在蚌埠,有“千班锣鼓百班灯,村村都有花鼓灯”的说法。冯嘴子村是有名的中国花鼓第一村,在这个拥有70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上至90岁老人,下至三五岁孩童,几乎人人都是玩花鼓灯的好手。“逢年过节,一家三代、四代齐上阵的情况并不少见。大伙儿载歌载舞,锣鼓一敲,什么烦恼都没了。” 提起村里人对花鼓灯的传承和热爱,蚌埠冯氏花鼓灯艺术团团长冯开苗先生喜不自禁。2006年,花鼓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9月,“安徽人游安徽——风情淮河”非遗戏曲展演在合肥罍街举行,合肥、淮北、阜阳、亳州等8个地市带来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依次登台献艺。除了凤阳花鼓,铿锵有力的寿州锣鼓、别具风格的大别山民歌、光影交错的马派皮影给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当宛转悠扬、清丽优雅的太和清音唱响时,现场观众顿时耳目一新,掌声不断。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淮河两岸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沃土。淮河大鼓、淮河泥塑、阜阳剪纸……各地通过演出、送文化下乡等方式,把非遗艺术送到百姓身边,在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不断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只有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保护。在淮南市毛集实验区,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组织“村晚”“书场”等各类文化活动,推出文化传承人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让蓬勃发展的乡村不断焕发出新气象。
淮河两岸,文化遗产不断走出“深闺”,探索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在实践中传承。淮南市拥有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几年积极挖掘非遗资源,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非遗传承新路径。该市把繁荣花鼓灯艺术作为突破口,带动推剧、火老虎等民间艺术演艺产品的开发,推出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带动民间文艺演出队伍130余个,传统艺术逐渐融入百姓生活。
(本报记者 王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