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黄梅戏的“故乡”安庆着力创排精品剧目、培养人才梯队、推进跨界融合、推动文旅发展——
【安徽有戏】戏曲之城,唱响时代新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12-15 07:27:15 责编: 徐文娟

黄梅戏《太阳山上》剧照。  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望江黄梅戏剧团送戏下乡。本报通讯员 刘良珠 摄

12月4日晚,周一,安庆市皖江公园广场上响起檀板清歌、悠长戏韵,几名黄梅戏爱好者在演唱《夫妻观灯》等一折折传统戏曲,市民欣赏到精彩处,不时举起手机拍摄记录。而此时,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内,黄梅戏《太阳山上》,以纯正的黄梅味儿和创新题材,点燃了首都观众的“红色激情”。

黄梅戏,发展、兴盛于安庆,用安庆方言念白传唱。黄梅戏从民间小调成长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安庆由此成为海内知名的戏曲之城。创排精品剧目、培养人才梯队、推进跨界融合,嵌入文旅发展,戏曲之城在新时代唱响清新嘹亮的黄梅新声。

创排佳作 “新戏”“老戏”齐登场

“山风呼啸空荡荡,硝烟散尽你们人在何方……”舞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将黄梅戏正宗老腔老调和传统程式表演绝活,融入英勇革命诗篇。

“阴司腔”“烟袋腔”老唱腔融合在故事里,吊毛、抢背等黄梅舞台绝活一亮相,就激起观众热烈的掌声。

“之前,一提到黄梅戏,脑海里就浮现水袖长歌的爱情戏。今天这部红色题材剧目,场面震撼,内容感人,味道也足,刷新我的认识。”看完《太阳山上》,来自北京的观众杨女士兴奋地说。

一个普通人,怎样被共产党坚定的革命信念、必胜的抗日决心及新四军战士们的铁血情怀打动,完成精神蜕变,走上革命道路?

“从一个小切口入手,展现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变化,将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生动展现给观众。观众给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让人鼓舞。”《太阳山上》编剧朱仁武说。

推出满足观众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是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安庆市采取“新创一批、改编一批、移植一批”的方法,不断推陈出新。2021年,创排了包括《太阳山上》在内的10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大戏。今年,安庆市聚焦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等主题,推出了《倾宁夫人》《山上有个云秋千》等大戏。舞台新声不绝,观众时时能眼前一亮。

10月17日晚,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剧场舞台上,曾在1958年《女驸马》演出中使用的状元袍、驸马套作为黄梅戏艺术的象征正在传递——87岁的麻彩楼双手捧起,交给55岁的韩再芬,韩再芬交给44岁的吴美莲,吴美莲虔诚接过,传递给身侧一众年轻演员……随后,新编古装舞台剧《女驸马》首演65周年的纪念演出正式开始。

创新的基础是坚守和传承。“我们一定会把握时代背景,保留文化精髓,提升经典剧目的生命力,一代代传承下去。” 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接过状元袍、驸马套后,坚定地说。

培养人才 “名角”“新人”竞芬芳

“这个表情与角色此时的心理状态不符合,需要调整。”12月13日上午,望江县黄梅戏剧团“95后”演员陈金芳排练剧目《红丝错》,一旁认真观看的艺术总监姚红不时给出小建议。

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后,陈金芳进入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数百次登台演出历练后,逐渐褪去青涩味,成长为很受观众喜爱的团内主力青年演员。

但每次重大演出前,姚红仍会手把手地指导她打磨细节。口传心授是戏曲传承的老传统,艺无止境,需要精益求精。在陈金芳看来,这体现了剧团对青年演员的重视,一个剧团有了这种薪火传艺的文化氛围,才更有“团魂”和凝聚力。

望江黄梅戏剧团是一个有着71年历史的老剧团。“我们不仅在内部建立‘传帮带’机制,每年会到各地挑选‘好苗子’,送到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进行‘订单式培养’ 。”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团长陈立说。

11月28日晚,取材于六尺巷故事的大型原创黄梅戏《倾宁夫人》在安徽大剧院精彩上演,拉开再芬黄梅合肥演出季(第12季)的大幕。剧中,不同“人才梯队”的演员同台亮相,演绎戏曲薪火相传传统。

近年来,安庆市统筹全市戏曲人才资源,塑名角、推新人、育新苗。韩再芬摘得黄梅戏首个“二度梅”,王琴、吴美莲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夏圆圆荣获第29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等。与此同时,鼓励院团通过师徒传承、建立青年团等举措,培养更多舞台“后浪”。

“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近日,安庆市大观区“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公园小学,安庆市京话艺术剧院带来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打猪草》,引来小观众们如潮掌声。“舞台上小姐姐唱得好听,演得好看,我和同学都想学想唱。”公园小学学生石少阳兴奋地说。

“唱起来”“走下去”,才能夯实基础,培养观众。近年来,安庆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开展“送戏进万村”“戏曲名家走基层”“送戏下乡”等惠民演出2000多场。

按照“三年一大节、每年一小周”的节庆周期,安庆市已成功举办9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先后推出200多部黄梅戏大戏。10月6日,以“奋进新时代戏聚大宜城”为主题的2023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完美收官。

展演周期间,来自省内外的15台黄梅戏大戏在安庆市人民剧院和黄梅戏艺术中心轮番上演,专业的演员团队和良好舞美效果,让观众赞不绝口。与此同时,安庆各县(市、区)在集镇、景区等地开展了200多场黄梅戏广场文艺演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过足“戏瘾”。

黄梅戏属于安徽,更属于全国、全世界。近5年来,安庆市戏曲院团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东等30多个省(区、市)80多个城市,先后赴俄罗斯、新加坡、朝鲜、美国等国家交流演出,让黄梅戏飘香海内外。

跨界融合 精彩纷呈享“盛宴”

黄梅戏要赢得更多年轻观众,在坚守黄梅戏本体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用年轻化的态度和互联网思维展现传统戏曲的魅力。

去年1月,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组正式入驻抖音,并开启直播。此后,每晚7点半,剧团的青年演员们身穿戏服、戴着戏装,用一段段优美的黄梅戏唱段与网友互动,成功收获百万年轻粉丝,为黄梅戏“出圈”蹚出了一条新路。

打造天柱山景区黄梅戏连台演出等主题旅游新业态、推进怀宁县石牌镇戏曲文化小镇建设、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常态化上演黄梅戏《天仙配新传》……安庆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持续擦亮“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旅品牌。

2023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期间,安庆各县(市、区)举办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让游客体验“黄金周·黄梅戏”魅力:怀宁县举办“京黄故里”石牌戏会,面向全国邀请优秀小剧场剧目前来展演;潜山天柱山景区举办美丽乡村音乐节;安庆古城·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举行“古城记忆”戏曲文化活动……

近年来,安庆市创新推出“内搭平台、外联老乡”的发展路径,黄梅戏成为安庆市联络老乡情谊的重要媒介。该市连续三届成功举办“唱黄梅、兴安庆”圆桌会议,通过这一平台,各位专家、企业家与安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交流对话,为安庆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安庆市将继续推进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黄梅戏精品剧目、领军人物培育行动,让黄梅戏在传承创新中贴近大众、走向世界。”安庆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陈 成)

    相关新闻
【安徽有戏】“声”入人心,黄梅更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