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合肥快速发展的最大动能,也是赢得未来的最大潜力,我们将聚焦‘国之大者’,建设‘国之重器’,服务‘国之栋梁’,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大科学城,更好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展现更大的省会担当。”近日,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合肥是一座科创名城,布局了一大批战略科技力量,产生了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近年来,合肥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最优资源、最美环境留给创新,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91%,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17.8%、居全国城市前列。
为此,合肥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更好推进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涌现出本源司南、九章三号、讯飞星火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今年合肥跻身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5年提升了14位。
合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今年以来,新建16家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49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户左右、一年增长31%,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045户、一年增长34%,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3家、增量居全国第2位。
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合肥高度重视,以前沿技术催生新兴业态,去年以来汇集全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000多项,今年合肥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将超1200亿元、三年翻一番。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坚持把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深入推动‘四链’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罗云峰告诉记者,近年来,合肥加快推进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塑造了一批产业地标,近5年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8%,占规上工业比重由32%提高到57%,战新产业培育连续5次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近3年,合肥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从产业链条延伸到产业集群,再到优良的产业生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个国家战新产业集群,综合考评成绩居全国前列。新型显示产业整体规模全球第一,智能语音产能规模全国第一,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全国前三,新能源汽车产量年底前将超75万辆、规模全国靠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合肥坚持以数字化升级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形成104个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实现了1.7万家企业 “上云用数”,在全国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重点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培育全球“灯塔工厂”4家、居全国第二,入选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当前,合肥正在加快推进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力争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达到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达五千亿级,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高端装备产业达三千亿级,生物医药、智能家电产业达千亿级,量子信息、空天技术、聚变能源、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在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合肥勇当排头兵。“我们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努力在一体化发展中实现自身壮大、贡献更多力量。”罗云峰说。
在创新“共建”方面,合肥深化与上海张江“两心同创”, 成立合肥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携手九城打造G60科创走廊,与沪宁杭嘉共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在产业“共进”方面,合肥深度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牵头组建4个产业联盟、共建10个产业园区,携手打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与长三角城市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步增强。
在开放“共赢”方面,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协同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陆港群,合肥陆港成为长三角首个国家物流枢纽,与上海港、宁波港开展铁海联运,高铁路网运营里程和密度均居长三角城市首位,基本形成便捷高效的“公铁水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在生态“共保”方面,倾力打造巢湖最好名片,上半年全湖平均水质历史性好转为Ⅲ类,出湖入江水质稳定Ⅱ类、努力为长江注入一湖清水。
在民生“共享”方面,积极引入长三角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与上海共建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入长三角职业教育联盟,牵头发起长三角民政一体化发展倡议,138个事项实现长三角全域通办。此外,在规划协同、要素流动、社会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合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持续补齐民生短板,五年来,合肥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居长三角万亿城市首位。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大力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要素高效流动,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罗云峰表示。
(本报记者 许根宏 罗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