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4年至今,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累计16次开闸蓄洪,蒙洼人民已经将奉献与牺牲凝聚成精神图腾镌刻在世代传承的血脉中。
为了弘扬这份忠诚与担当,在建党百年之际,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推出梆子戏《风雨王家坝》。编剧没有将过多笔墨放在那段风起云涌的治淮历史中,而是通过群像化的手法重点表现2020年的第16次泄洪,以自然灾害为背景,以护坝撤离为行动线索,再现蒙洼地区几代人与灾害抗争的伟大精神。
群像化的叙事风格
梆子戏《风雨王家坝》试图摆脱宏大叙事的束缚,通过“去英雄化”的创作手法,在剧中塑造了老支书张国山、准亲家刘光瑞、村支部书记柳叶、解放军洪波以及晓兰、洪亮、柳根大爷等一组人物群像,每一位出场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闸蓄水给当地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变化。柳根大爷是苦难生活的亲历者,张国山与刘光瑞是开闸蓄水的参与者,他们透过当下回望历史;洪波作为军人有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柳叶、洪亮、晓兰等人则是驻扎蒙洼的新一代。全剧以抗洪救灾为背景,通过多样化的人生经历探究人与土地家园的相处模式,展现蒙洼人近七十年来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所作的奉献。
为保持剧情的连贯性,《风雨王家坝》以描摹蒙洼地区人的生活状态,提炼王家坝精神作为创作主线,将“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浓缩于个体命运之中,让他们在多次危难之际作出共同的抉择。序幕中,少年柳根对贫困生活的嘶吼;尾声里,蒙洼人在洪水退去后恢复生产的景象……首尾对比的设置让王家坝精神穿越故事主线,成为历史的永恒,诠释了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王家坝精神不变的深刻内涵。
多层次的情感表达
人与自然斗争的故事是艺术家们热衷创作的母题。很多作品或讲述人民战胜灾难的壮举,或表现中华民族与天争命的浩然气概,《风雨王家坝》却致力于透过洪水去触摸人性的光泽。该剧通过一个家庭、一位书记,一对恋人、一对儿女亲家等几代人物命运的刻画,以环环相扣的因果逻辑呈现出个体在面对灾难时的情感维度。
在内在关系上,《风雨王家坝》运用人物之间的悬念构建故事情境,以个体感受的张力展现出开闸蓄水给蒙洼人生活带来的大变局;从外部环境上来看,不断上升的水位、开闸蓄洪的时间点、全部撤离的命令成为一个个看不见的推手,让这些被洪水裹挟命运的人不得不作出选择。在内外行动线的相互推动下,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情感逐渐明晰起来:一个是几代人与水灾搏击的痛苦,一个是一次又一次背井离乡的无奈与不舍,两层情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种力量的渺小与伟大精神的博弈。
《风雨王家坝》中不缺少塑造蒙洼人“与天相搏,永不服输”的精神品格。第三场“雨夜护坝”以及第六场“连夜撤离”均是以群像化的视觉语汇来表达人与水灾的抗争。护坝是向天争命的磅礴壮举,舞台呈现是激烈喧闹的;撤离是舍小保大的无奈与牺牲,舞台是沉重静默的。剧作通过动静对比,展现出人类在严酷自然环境中求取生存的永恒主题。
传承地方精神文脉
百余年来,经过艺人长期的革新创造,又受到乡音土语的影响,淮北梆子戏逐步成为皖北地区的特色剧种。《风雨王家坝》用地方剧种演绎地方人文精神品格,不仅仅是一种使命与责任,更是一场感同身受的表达。全剧男声唱腔风格延续了梆子戏高亢、激昂、粗犷的基调,诉说着老一辈人在王家坝留下的遗憾和悔恨;而贯穿全剧的重要人物柳叶则用她的嗓音诠释了梆子戏女腔的委婉与细腻,呐喊出年轻一代对王家坝精神的传承。
为凸显地域特色,剧中全体演员采用方言念白,还安插了大量的地方俚语和俗语,比如:“袜子改长裤——高升拉”“山墙上挂帘子——没门儿”,一瞬间将观众带回那个粗狂浓烈的皖北大地。此外,对于地方文脉的传承还有一个重要的精神隐喻——杞柳。作为蒙洼地区特有的农作物,它向水而生,与水共在。杞柳是扎根在蒙洼的精神支柱,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原材料,更是王家坝精神的载体。
■ 蒋 彤
(作者为安徽省艺术研究院青年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