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让文化年货更走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2-13 08:28:15 责编: 马菁

在湖南长沙的潭州市集,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宋韵四雅——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还可以试着射箭、投壶,在钱庄体验雕版印“钞”制作古银票;在杭州老城区的南星街道馒头山脚下,名为“齐乐龙龙”的国潮非遗市集吸引着周边上班族前来“打卡”;在湖州南浔古镇,“最湖州”民俗活动巡演热闹进行,引得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春节到,各地年货市场热闹起来,类似上述精彩纷呈的文化年货颇为抢眼。“文化年货”除了在线下被热捧,在线上也很受青睐。数据显示,故宫淘宝店陆续上新60多款龙年商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故宫新春福筒销量已超10万单。在某电商平台,“2024龙年文创”登顶热搜榜单,龙年记事本、龙年台历等成为热搜商品。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将文化元素融入节日,精心打造一场场文化盛宴,创新推出种种文创年货品类,它们在增添节日气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带动年货消费、保护传承“非遗”等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舞台。

文化年货大多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市场走俏,折射出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和消费理念的改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从春节档电影、曲艺表演,到非遗年画、文创产品等,文化年货既满足了群众对节日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又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丰富多彩的文化年货,让古老的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但要使之持久走俏,还需各地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加力,不断拓宽领域、提升档次、注重质量。比如,新春假日期间不仅要尽可能开放更多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还要结合实际日益完善相关服务;不仅要举办文化活动,而且活动形式和内容还要常办常新。通过精心打造“文化大餐”,让群众既乐在其中又乐有所获。

对于文化年货,还应做到精准供给。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年龄、文化、职业、民俗习惯等群体的消费需求既有共性又有不同,这就要求文化年货在供给上不能千篇一律。各地不妨坚持需求导向,探索推出“文化订单”精准供给模式,由群众“点单”,政府协调各方面资源及时“供货”,让“文化年货”尽可能契合不同口味,实现各取所需、各美其美。

“仓廪实而知礼节”,丰富多彩的文化年货,一方面扮靓了年节,增添了年味,见证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得以更好地传承发扬。我们期盼,能有更多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年货,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推大美中国在新时代发展的道路上走出无限风光。

(山西 周慧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