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寻梦和美乡村,村村各美其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安徽日报联合浙江日报、湖南日报、黑龙江日报、陕西日报,推出“寻梦和美乡村·村与村的对话”,讲述村子的“生长”故事,访谈全国人大代表,探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发展路径。
安徽小岗村
一声惊雷响彻农业发展的春天
■ 安徽日报记者 罗 宝
枝头梅花绽放,草间新绿渐成。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热火朝天动了起来:小岗“外环”等几条道路加快建设、研学基地开始采购设备、小岗健康食品研究院对接合作项目、凯盛浩丰设施农业产业园二期平整土地、小岗村宿完善配套建设……
1978年的一个冬夜,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按下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多年来,小岗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前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新时代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40多年前的一声惊雷,响彻农业发展的春天。
在小岗村上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小麦正拔节生长。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和女婿周地帅正操作无人机为小麦追施返青肥,700多亩地三天全部完成。“这几年,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小田变大、碎田平整,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引淮润岗’又把淮河水送到我的田里,保证灌溉,村里粮食加工企业订单收购,为粮食增产增效提供了保障。”程夕兵高兴地对记者说,他陆续购置了十几台大型机械,为周边乡亲们提供粮食育、种、管、收全流程服务。
走进占地127亩、温室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小岗凯盛浩丰设施农业产业园,记者看到温室实时数据中心的可视化看板上详细记录并实时更新着屋顶光伏发电量、雨水回收池光伏发电量、灌溉水回收率等数据,乘坐升降机的工作人员正在智能温室大棚内认真检查修整,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瓜果长势喜人。
“我们的西红柿采用立体吊挂式无土基栽培,通过调整操作高度和作物生长空间,最大化提高种植面积及产量。”产业园生产负责人高宏伟告诉记者,项目通过全程“数字化”、农业云大数据管理实现智能控制,种植作物具有产量高、寿命长、能耗低、土地利用率高等优点,同等面积温室相比传统的大田种植,番茄年产量增加5倍到6倍,灌溉用水量为传统方法的1/20,低碳环保。
近年来,小岗村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以小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载体,抢抓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契机,发挥小岗品牌优势,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齐头并进,盼盼食品、安徽蒸谷米、凯盛农业等陆续落地投产,小岗大米、葡萄、甲鱼、草莓、蓝莓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大江南北,“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初现雏形。
2023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20万元,同比增长9.2%,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900元,同比增长5.8%。
“从2017年度的350元,到2023年度股民每人分红700元,7年实现分红翻一番,这是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小岗村产业越来越旺,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强,咱们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2月1日,小岗村举行2023年度分红大会,领到分红,“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喜滋滋地对记者说。如今,81岁的严金昌儿孙满堂,有的在村里开办餐馆、超市,有的在小岗的公司上班,有的在外地上大学。而严金昌本人,还经常给游客讲小岗的故事。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我们将继续弘扬小岗精神,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小岗样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对记者说。
浙江余村
留住生态“绿” 迎来人才“青”
■ 浙江日报记者 李世超 通讯员 杨卫丽
星星闪烁,600条彩鱼灯空中接力,化成百米“巨龙”,吸引城里游客慕名前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前热闹依旧,游客一波接一波拍照留念……每次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总能感受到这里闹猛的人气。
“20多年前,炸山开矿,粉尘漫天,造成‘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2003年起,随着浙江“千万工程”的持续实施,村里关停矿山、水泥厂,恢复生态,并发展休闲经济。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多年来余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生态高颜值带来经济“高价值”、用含绿量提升含金量的发展道路。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24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011万元。
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余村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新村民。
2022年7月,余村推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围绕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绿色金融、零碳科技、健康医疗等8个类型,向全球发出一份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英雄帖”。
“85后”陈喆是余村“全球合伙人”之一,他在由水泥厂改造而成的乡村图书馆里,开起国漫主题文创店,不仅卖咖啡,还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IP引入余村;擅长视频创作的阿鲍团队在余村后巷改造了一幢工作室,用镜头记录乡村和青年的故事;村里有了机器人科教融汇实践基地,把研学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稻田边“长”出了村里第一家骑行俱乐部……一年多来,“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已落地50余个,大批年轻人纷纷往村里“跑”,在乡村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春节假期里,余村年味拉满,极具魅力的余村新年灯会蹿红“出圈”,日均吸引游客破万人。
此次展示的9组11个原创龙灯,第一次由“余村全球合伙人”和青年漫画家设计,分布在余村印象、青来集、乡音小馆等10多个文旅新业态场所前。有别于传统的龙形象,余村的龙灯很萌,有的悠闲地坐在椅子上弹着吉他,有的则赶了一把时髦,踩着平衡车在村里漫步,每组龙灯都蕴含着余村发展以及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故事,“青年力”已是当前余村的新标签。
而让陈喆这样的青年更好融入余村的,还有这里一年多达260场的文化社交活动以及10万平方米的青年创业空间,更有“大自然工位”、数字游民公社等新模式,让年轻人带着电脑就能实现“旅居式办公”。
“年轻有活力,开放又包容,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乡村。”村里的新变化,让余村姑娘俞佳慧返乡创业,打造亲子生态农场,开启了新事业。
如今,余村又携手周边23个行政村组建“大余村”,统筹开展招商引才,构建起一个规模更大、差异化发展的绿色产业生态,向着“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的目标迈进。
湖南十八洞村
深度贫困村到精准扶贫样板村的蝶变传奇
■ 湖南日报记者 张颐佳 黄馨怡
春意暖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持续火热。游客们漫步其中,欣赏苗鼓表演、学习苗绣技艺、品尝苗家酸菜鱼……欢声笑语不断。
广州游客罗灵熹第一次来到十八洞村,就被这里的绿水青山、特色民居、苗族风情所吸引,不禁赞叹:“十八洞村就像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主人翁的自信与幸福!”
10余年前,这里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的深切牵挂,风尘仆仆地到十八洞村考察。
在石拔三大姐家里,阴暗潮湿的房子、凹凸不平的泥巴地、黝黑的木板壁。家中唯一的电器是电灯,老伴施齐文长年患病,家庭状况让人痛心。
交通闭塞,人均耕地少,群众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当时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668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村一半以上都是贫困户。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十八洞村全力投入到“脱贫攻坚”大考——建立规范化机制,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开设道德讲坛,制定村规民约,激发内生动力;修路通网改厨改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2016年,十八洞村在全省率先脱贫出列。
十八洞村包含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当戎寨4个自然寨,村寨之间山川相连,森林环绕。脱贫后,新的难题也随之而来——4个寨子发展不均衡,游客一度只往梨子寨跑。围绕加快延展以红色资源、苗族文化为依托的文旅产业链条,全村干部群众同心协力、统筹布局。
竹子寨推出蜡染制作、农耕体验,当戎寨打造集培训、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飞虫寨修建文化广场、日间照料中心,多元业态将4个寨子串联,引导游客分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全村协同发展、共同富裕。
“如今,十八洞村已形成乡村游、猕猴桃、苗绣、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农家乐业主、农民讲解员、网络主播等新职业涌现,398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该村第一书记龙科欣喜地说,2023年,十八洞村民人均年收入2545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7万元。全年累计接待游客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带动周边3万余人就业。
十八洞村点亮自己,也照亮了周边的7个“兄弟姐妹”村。排碧村党支部书记吴齐针说:“十八洞村像一个大姐,带领大家一起往前奔。”
十八洞景区里,板栗村的导游吴秀满为游客们讲解红色故事,马鞍村的龙晓玉忙着推介“十八洞黄金茶”,毛坪村的“实习绣娘”龙海萍在苗绣工坊拜师学艺;十八洞山泉水厂,来自不同村子的村民在这里工作……
“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好!” 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说,十八洞村将继续携手周边村寨共同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黑龙江北极村
冷资源“热”气腾腾
■ 黑龙江日报记者 张 磊
时至三月,九州回暖,但祖国最北的边境小村里依然灯红雪俏、游人处处,黑龙江上骑着马儿踏雪漫步,北极沙洲前握着苔藓逗逗驯鹿,滑雪抽冰尜坐爬犁……大兴安岭的冰雪,会慷慨地一直陪着人们到五月。
眼下,因旅游的日益火爆而着实忙了一个大年的北极村,却没有像往年一样稍作休息。民宿、饭店、游艇协会、马拉爬犁协会和村民们都在为2024年自家的发展琢磨着、计划着:扩大经营、增加项目、整饬客房、线上宣推……一件件、一桩桩准备着的和已经付诸行动的发展大计,如同春天一样,呼地一下,就走进了渐暖的阳光里。
雪人木屋民宿的史瑞娟,早想着要扩建一下自家的小民宿,“七八间客房,旺季时天天客满”,她家的小院一向整饬,但规模有限。“北极村的旅游越来越热,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多,市里镇里据说要出台新的规划,村里今年肯定会有大动作,可要抓住这个好机会!”
许睿锋是去年一头扎回村里的“村二代”,在大城市的电商赛道上耕耘多年,视野开阔,对北极村的发展极为看好。去年十月起,自家长辈经营多年的“俄罗斯人家”民宿在他手上已经全面换新、提档升级,并增加了餐饮服务,还建了个媲美一线标准的咖啡厅。“扩容增项的三维实景效果图初稿已经完成,并向村里提出了申请。”在他的计划中,未来的业态要充分考量北极村与俄罗斯一江之隔的地理历史实际,用文化创意作为升级的概念支撑。在村里打造一个别具特色、融合多元文化和业态的升级版民宿。
墨舍民宿酒店的高源自去年到现在一直没休息,“客房、餐服已经基本准备妥当”,只等开春时,要对北极村里少有的万余平方米庭院进行最后的布置。“酒店的文化气息、档次标准、空间规模足够,能扩展的外延服务项目已经筹备许久,希望能给北极村和天南海北的游客们一个惊喜”。
相对于村民们各自的谋划,北极村开年的第一个大动作——“我在北极有块田”的认购在春节时就已经上线。“按亩认领、在线认购,农作物种植地点就在北极村。”漠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宏泽说。
据他介绍,北极村的农田面积有限,黑龙江水加上国家AAAAA级景区无污染的高寒黑土,出产的豆角、西瓜等有机蔬菜水果向来质量上乘,口感浓郁味道香美。这个自去年十月即开始启动的乡村振兴项目,全程都有现代农业科技的加持:认领后全国用户可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田间情况,随时了解区域农田基本信息,以及指定的农产品种植生长情况,育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全程都由专业人才提供种植技术支持,“种收储运”全链条品质保证。
正如村民们所关切,北极村现在正忙着核对确认村内家家户户的信息,“要为后续北极村整体规划升级提供最准确的基础数据。”村支书刘存生信心十足,“全村上下都铆足了干劲,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最北、最冷,森林、冰雪、界江……汇聚太多独特生态优势资源的北极村,正是漠河、是大兴安岭地区的明亮缩影,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北国边塞风光、冰雪资源不断通过乡亲们智慧勤劳的双手,变成今天的幸福与美好。
陕西蒋家坪村
人与青山两不负
■ 陕西日报记者 陈 嘉
惊蛰前后,陕南的茶农们就要为茶季做准备了,陈尚福作为其中之一也早早开始张罗着农忙招工的事情。
“现在一到农忙,人手不够,茶园要用人,粮油基地也不能缺人,我得早早把老伙计们招呼起来。”
陈尚福家住陕西省平利县蒋家坪村,这里地处秦巴山区,村子藏在延绵的大山之中,村民们历来有种茶的传统。
陈尚福今年65岁,过去一家四口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我们这家家户户都爱种点茶,一方面是人们爱喝,一方面是为了卖个好价钱补贴家用。不过,谁也没能因为茶叶致富。”他说。
“祖祖辈辈都是靠山吃山,不懂科学种植技术,更不懂现代市场,全凭经验。”村党支部书记寇清新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也是上了年龄的老人和孩子,要把这茶做起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时,坐拥绿水青山的村民们却换不来金山银山。
2020年春,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了村里的凤凰茶山,作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重要论述。
这句话如同雨露一般滋润了蒋家坪的土地,也深深镌刻在蒋家坪村人的心里,成为指引村民接续奋斗的行动指南。
要实现人与青山两不负,这一次,人们向脚下的茶山要到了答案。
因茶兴业——蒋家坪村把零散的茶园整合起来,撂荒的,或流转,或承包,或让大户能人进行管理。很快,村里的新型经营主体就达到了7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2个,不到14平方公里的蒋家坪村茶园面积达到2750亩。
因茶致富——“党支部+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们得到了实惠。学技术、学管理、学经营,村民们有样学样,基地成了新单位,茶园成了致富园,村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早在2017年,陈尚福一家就搬到了村里的集中安置点,这是一个紧挨村主干道的小区。两个女儿出嫁后,老两口住着两室一厅的房子,心里不免孤单。贴心的小女儿陈雅梅专门给客厅的墙上挂满了家人的照片。
随着茶产业链的建立,蒋家坪村也出了名,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从山下到茶山的路太窄,山上停车位不够,公共卫生间紧缺,农家乐的承载力低……
“这些问题不解决,茶旅融合、农旅融合的路就走不远!”寇清新在村班子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
从2020年到2023年,蒋家坪村拓宽了景区公路,村委会前修起了宽阔的停车场,农家小院干净整洁,文艺演出、民俗活动精彩纷呈……目前已是3A级景区的蒋家坪村,去年游客量达到了百万人次。
茶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也给村里的年轻人创造了发展机遇。在村里就业的陈雅梅,成为蒋家坪景区的讲解员。
“我对现在的工作特别满意,每个月下来有将近4000元的收入,还可以照顾父母,工作环境让不少人羡慕呢!”陈雅梅笑道。
搬进新家的陈尚福常在阳台上远眺。过去他总怀念搬离的那片大山,现在他爱俯瞰楼下,因为时不时能看见小女儿身着整洁的制服,带着便携式话筒,领着游客向凤凰茶山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