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特别报道】寻梦和美乡村·村与村的对话
来源: 安徽日报 2024-03-04 07:23:15 责编: 徐文娟

全国人大代表刘茜:

让“新农人”愿意回、干得好、留得下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小岗村一直在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以来,小岗村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示范、共同富裕的示范。

从小岗的发展可以看到人才与科技对于做强做优乡村产业的重要性。小岗村一方面招商引资,吸引北大荒、盼盼食品、凯盛农业这样的知名农业企业入驻,并与江南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深度合作,种植、开发优质农副产品,带来先进的发展理念、模式和技术;另一方面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吸引在外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回到小岗创业发展,也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带来发展新气象。

拿我本人来说,我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女,1989年和爱人一道靠着借来的3000元贷款自主创业,建了一个小型养猪场,后来历经坎坷,遭遇猪生病、水灾、火灾的打击,可我咬牙坚持了下来。我逐渐意识到知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就到农广校学习,到华南农业大学学习,不断请教农业专家教授和老畜牧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摸索,后来成长为农艺师。

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来带领。因此,对一些愿意在农村发展的能人、土专家,需要在项目扶持、资金支持、教育培训、福利待遇、精神荣誉等方面给予倾斜。比如政府可以用贴息贷款的方式扶持农村人才创业,对于从事种养业达到一定年限的给予补贴、养老方面的待遇和表彰荣誉,让他们觉得从事“三农”工作是光荣的。让“新农人”愿意回、干得好、留得下,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毕竟,对农业有情怀的人才能在农村坚持干下去,不能辜负和冷落了这份情怀。

(整理:安徽日报记者 罗 宝)

全国人大代表汪玉成:

在乡村能干大事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又是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安吉余村早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当然,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余村还有困惑。如何在聚光灯下,再次破圈、出圈,甚至扩圈,这是余村要解答的新命题。

回想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访余村,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四年来,沿着总书记擘画的道路,余村一次次突破自身发展格局,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余村变得越来越年轻,余村发展格局越来越“大”。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农民代表,余村发展的主理人,深知乡村发展需要活力。我们发现新时代乡村发展道路上,需要年轻人回乡村,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创新,才能让乡村越来越有活力。我们就坚持以创新思维去推动乡村振兴,思考让“新赛道”吸引“新村民”“新村民”催生“新业态”“新业态”锻造“新经济”。2022年7月,我们推出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2年不到,就有数百个项目向余村抛出了“橄榄枝”,落地的有50多个。为了让青年更好融入余村,我们一年举办了260余场的文化社交活动,建设了大型青年人才社区“青来集”,更有3000多个“大自然工位”、数字游民公社等,无限的创业半径被向绿而行的乡村打开。“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的实践证明,乡村是个“梦工厂”,更是一个“聚宝盆”。

更年轻更时尚的余村,更要把活力辐射周边,携手更多的乡村走向共同富裕。

在极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考量下,安吉县为大余村的建设发展设计了打破行政壁垒、打破要素固化、打破空间局限的“新打法”。

按照“跳出小余村、发展大余村”理念,以余村为核心,联动周边23个村组团发展。原有的余村不足5平方公里,如今的大余村核心区扩大到47平方公里,面积达245平方公里,新经济、新文旅、新农业协同发力,在互通共融中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

现在,沿着余村出发,串联起周边村庄的余村大道已经全线贯通。山路迤逦处,皆是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

(整理:浙江日报记者 李世超)

全国人大代表石佳:

着力解决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与资金问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忽如一夜春风来,“精准扶贫”的理念迅速从古老苗寨吹遍神州大地。

十八洞村的发展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我的家乡位于石栏镇,离十八洞村仅半个小时左右车程。2015年,家乡政府实施“让妈妈回家”计划,希望以湘西苗绣带动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在政策和乡情的感召下,我决定返乡创业。2017年,我成立了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公司,发展苗绣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十八洞村的发展。我知道,想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仅凭单一产业远远不够。我惊喜地看到,十八洞村逐渐形成了涵盖乡村游、猕猴桃、苗绣、山泉水等在内的“旅游+”产业体系,农家乐业主、农民讲解员、网络主播等新职业相继涌现,让更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与其他几位代表一同对十八洞田园综合体等项目进行深入调研,详细了解村里的苗绣产业发展情况。

我发现,苗绣产业和同类型产业存在两大发展难题:一是缺少前端的规划设计,二是缺少后端的销售渠道,普遍面临融资难、人才匮乏、上下游产业链缺失等诸多问题。我建议,在各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设立“离岸”孵化中心,建立乡村产业振兴“离岸”孵化机制,整合人员、资金、技术、产能、信息和渠道,以此解决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和资金等瓶颈问题。

(整理:湖南日报记者 杨佳俊)

全国人大代表陈雨佳:

在热爱的黑土地上深耕梦想

■ 黑龙江日报记者 王晓丹 尹 栋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到黑龙江的漠河市北极村等地考察,强调要扬长补短,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向北开放新高地。总书记的叮咛言犹在耳,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作为新农人,我要立志在我热爱的黑土地上深耕梦想。”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陈雨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陈雨佳曾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她一头齐耳短发,皮肤晒得黝黑,“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在倍感荣幸的同时,更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如何吸引在外青年实用人才返乡创业,有效解决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问题,是陈雨佳关注的重点,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她提出了关于对返乡创业青年实用人才给予政策支持等的建议。去年全国两会结束后,陈雨佳回到家乡便第一时间走到群众中深入宣传全国两会精神,努力做好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带领乡亲们共享美好发展成果。

陈雨佳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要依法履行好职责,必须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扎实练好代表基本功。“通过开展代表系列履职活动,我不但开阔了眼界,履职的步伐也更加铿锵有力。”

陈雨佳表示,农业大有可为,农村天地广阔,她将倍加珍惜代表荣誉,积极履职尽责,提出高质量、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用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的初心和使命。

全国人大代表郭淑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 陕西日报记者 郑 斐

“我来自商洛市柞水县,就是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的那个地方。”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公安局民警郭淑琴说:“总书记当时鼓励我们,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2020年4月20日,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直播平台前,点赞当地特产柞水木耳。时间已过去近4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依然鼓舞着当地干部群众。

郭淑琴说,近年来,金米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以大棚和地栽木耳为重点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积极与各大商超洽谈合作,拓宽木耳常态化营销渠道。如今,“小木耳、大产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产业振兴的政策红利,逐步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柞水县全力打造“康养柞水”品牌,积极与网友进行互动,讲好柞水农产品的故事,积极唱响“秦岭山水之美,品木耳山珍之味”品牌,大力推介柞水本地优质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10月19日,柞水县朱家湾村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这是陕西首个获此殊荣的乡村。

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郭淑琴建议,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改善生态居住环境;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以治理有效为保障,推进农村综合治理;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以精准施策、有力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就业质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相关新闻
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