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至2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万辆,同比增长9.8%,“首位产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近年来,合肥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持续进行布局,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企业营收超4000亿元,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6万辆,占全国总量逾8%。
集聚创新要素 加速提升“电动能”
春光明媚,位于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的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内,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臂上下翻飞,繁忙有序的流水线高效运转。
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制造基地采用“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统、“魔方”车辆存取平台和“飞地”自动装配岛等多项前沿技术,突破了传统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之间的矛盾局限。
科技创新是合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合肥市市长罗云峰表示。
多年来,合肥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加码,“科里科气”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气质。2023年,合肥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之城”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
瞄准“首位产业”,合肥紧抓“需求端+应用端”落地创新链,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谋划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在合肥布局研发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推动企业与“大学大院大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6家,培育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60家。坚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汇聚全产业链优势资源,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澎湃“第一动力”,需激活“第一资源”。近日,肥西县教育体育局、肥西师范学校、合肥经济贸易科技学校与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协议,共同致力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今年计划招生420人。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将为该县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供强大动能。
集聚汽车类专业人才,合肥在“养人”上下足功夫,不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大技工院校新能源汽车产业专业建设力度,适时新增产业发展亟需专业。支持高校与头部企业深度融合,协同互动,“订单式”培养硕博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目前,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人才超10万人,其中研发人才近3万人。
今年初,合肥市提出打造“新质生产力全国重点城市”目标,创新氛围越发浓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一批新质生产力代表正迎着希望蓬勃生长,呈现出“满园春色竞芳菲”态势。
完善产业链条 加速构筑“支撑力”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合肥以创新聚变催生产业裂变,坚持首位产业高位推动。
3月26日,20辆安凯纯电动双层观光客车从合肥发往“浪漫之都”巴黎。早在2018年,巴黎就首次引进了安凯纯电动双层观光客车。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时尚外观、高端品质和舒适体验,给全球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新能源汽车闪耀世界汽车舞台,龙头企业是有力牵引。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市已培育、引进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安凯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发展的指数效应已经凸显。
合肥比亚迪在2023年生产整车近50万辆,产值突破600亿元,在全省新能源汽车的占比高达56%。江淮汽车全年累计销量为59.25万辆,同比增长18.40%,其中出口16.96万辆,同比增长47.99%。亮眼的数据彰显的是合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实力。
“去年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使用的是我们全球独创的OS电池。”中创新航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创新航已经为蔚来、奇瑞等一大批车企提供配套与服务。
虽是“配件”,但不是“配角”。合肥坚持龙头带动、配套支撑,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吸引来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500多家配套企业在合肥聚集,上下游产业链日益完善。
目前,在合肥市蜀山区,我省首家新能源汽车综合体——新能源汽车广场建设工程项目进入尾声。不久后,这里将成为集新能源汽车展销、新车发布、汽车检测评估、充电中心、供应链金融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并积极探索“汽贸+美食”“汽贸+文旅”等新模式,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多元的体验。
如今在合肥,“新港、新桥、下塘”三大百万辆、千亿级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雏形初具,高新、包河、新站、庐江、肥东、巢湖等六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集聚发展园区蓬勃发展。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网被越织越密,“无边光景日日新”。
优化发展环境 加速形成“强磁场”
驰骋新质生产力赛道,还需以优良的生态为滋养。
支持总部企业落户、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投资力度、鼓励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前不久,合肥市包河区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根据该项新政,包河区财政将每年统筹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优良的生态营造,离不开坚实的政策保障。近年来,《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市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不断加强对企业全周期、全要素政策支持。
落实政策,关键看执行。从比亚迪到安徽大众,从蔚来汽车到江淮华为……一个个新能源汽车项目从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不断刷新着速度记录。“合肥对产业的感知力和执行力极强,百闻不如一见。”三度牵手合肥的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柯利安如此赞叹。
近年来,合肥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等,强化部门和区域联动,顶格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创新“点对点服务”“定制化服务”。
合肥经开区发放超6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蜀山区发放超10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包河区发放11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刚刚过去的3月,在政策“红包”刺激下,合肥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犹如翩然而至的春天,持续升温。
去年,合肥市发放汽车消费券3亿元,全面推动公务及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切换;加快建设充电换电设施,新建充电桩超6万个,累计达17万个;发布新能源汽车场景清单和“揭榜挂帅”车载类项目,不断推动“合肥车”与“合肥屏”“合肥芯”“合肥智脑”等的深度融合;全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37%,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许根宏 许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