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与春节、端午、中秋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对中国人为什么特别重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收录有唐朝大诗人杜牧这首《清明》。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清明节,在不断的历史演变下诞生了许多习俗,但总体来说,祭祖是这一天的大事。
中国人并不忌惮谈论死亡,也不会胡乱猜测另一个世界,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相反,从古村落中的宗祠和一代代不断增修的家谱能看出,我们是一个很在意“我从哪里来”的民族。
所以,在春和景明的清明时节,家人们要一起为故人添一抔新土,祭一枝新柳,也是想让先人们知晓,即使阴阳相隔,我仍愿与血脉相连的你们分享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追思祭祖,不仅是在提醒我们要敬畏“生”,也是在告诫我们盈虚有数,悲欣有度。享受春光欢愉时不可放纵,感怀生命逝去时无需过伤。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所以对天地万物生出更多的敬畏与感恩。
古代的墓地多设于郊外,扫墓与踏青活动自然而然就融合到了一起。祭完先祖,大家很快从追思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清明节矣……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门,罗列杯盘,互相劝酬。”脚踏回春大地,花草充满生机,接下来的日子,更要热辣滚烫地过。
所以在清明节,踏青是另一个重要的习俗。
北宋有幅名画叫《清明上河图》,主题就是清明时节去汴河两岸赶大集。画里除了勾栏瓦舍、码头货运、田间春耕,甚至还有接亲的场面。
这幅画后来有了明本和清院本。特别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第一段描绘的就是清明节这天,江南百姓前去扫墓的场景。
其实,“清明”一开始只是个节气,早在先秦就有。《逸周书·时训》中记载,“清明之日,萍始生”。后来才与寒食、上巳这两个传统节日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节日。
为什么要和寒食节合并呢?因为寒食节过完恰好就到了清明,唐肃宗李亨更是直接将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鼓励大家去春光里好好玩——你没看错,清明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黄金周”。
寒食与清明,原本主题完全不同——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但这一阴一阳、一息一生的两个日子绑在一起,又实现了奇妙的平衡。
清明这天,山水同清,日月同明,万物清洁而明净。正如林徽因写的那首经典诗作:“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陶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