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山礼会客厅外,胡婷婷在修剪花草。本报记者 程 兆 摄
4月8日,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年轻人在讨论白姜包装升级的问题。本报记者 程 兆 摄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小雨
小雨淅沥,山色空蒙。在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能看到坐落在山坳间的白房子,这就是山礼会客厅。
山水无间,自然有礼。山礼会客厅这个颇具艺术感的小院,在村舍、池塘和门前大杏树的衬托下,增添了许多魅力。
走进小院,记者眼前一亮。这里由老房子改造而成,整体风格朴素简约,乡土气息浓郁。
山礼会客厅是由程陵和胡婷婷小两口打造的。胡婷婷是返乡创业的“90后”,这个大院姑娘有着一个“小院梦”。“希望我的院子里有棵大树,树梢高过屋瓦,还得有花草,简单而随意。累了闻香、看书、喝茶,衣着柔软,内心平静,能够招待三两好友常来坐坐。”胡婷婷对生活的憧憬宛如童话。
小院中最显眼的小木屋,是在父母的老宅院里建的。“倚傍着妈妈年轻时种植的树龄已逾40年的老杏树,窗外是村里的洗衣塘。这里用来招待朋友和客户再好不过了,所以取名‘山礼会客厅’。”胡婷婷说。
乡土、文创元素的融入,让小院越来越受年轻人的追捧。会客厅也扩展至近500平方米。
躺入树下的吊椅中,吃一口白姜,脆嫩辛爽;品一杯姜茶,温润脾胃,在一隅静静感受时间的流淌。
像白姜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胡婷婷家从曾祖父开始种姜、腌姜,到她这辈已经是第四代。在扎根乡村创业的5年多时间里,她将铜陵白姜等地方特产、本土菜色、地域文化融入餐饮中,制作形成了白姜特色菜。为了赋予白姜新的概念,她通过升级设计,打造具备社交属性的铜陵白姜品牌,将铜陵白姜升级成为好看、好吃的礼品。
胡婷婷还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铜陵白姜的种植技术、腌制工艺和历史文化。她坚持用文化创意“重构”生姜产品,以互联网营销方式为产品造势,以做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增加铜陵白姜的附加值,使老一辈种出的“土疙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我们立足家乡,这些年一直在做铜陵白姜的古法种植、古法腌制。希望把家乡一年一季的地域臻品分享给更多的人,并弘扬好铜陵的白姜文化。”胡婷婷说。
山礼会客厅是一个缩影。许多和胡婷婷一样的大院青年,正以自己的方式建设家乡,成为乡村新的生长力量,他们也是山里赋予时代的“山礼”。
■ 本报记者 朱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