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新生代领舞花鼓灯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10-07 08:18:51 责编: 武静

时值仲秋,天气渐凉。9月26日一大早,吕薇便匆匆起床洗漱,吃点早饭,骑上电动车赶到排练厅,换上演出服装,做起了热身运动。她一边压腿、下腰,一边和记者唠着:“我们紧锣密鼓地排练,为我们县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非遗文化专场作准备,这次我参演的是花鼓灯传统剧目《夫妻观灯》……”

“90后”吕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台花鼓灯新生代中的佼佼者,由其主演的花鼓灯群舞《八月桂花》入围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作品、花鼓灯群舞《桂花母亲》获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节目”。

花鼓灯相传最早起源于夏代,是汉民族舞蹈中一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也是我省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台花鼓灯是花鼓灯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有400多种语汇、50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重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其典型动作“三道弯”,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特征。凤台县被评为中国花鼓灯之乡,每年地方春晚、送文化下乡等大型文艺活动,花鼓灯成为必选项。

锣鼓锵锵,秋风漾漾。一个兰花指,一个优美身段,排练大厅内,吕薇和同事们将花鼓灯舞蹈的经典动作演绎得美入骨髓。一通排练下来,演员们的脑门上已沁满了汗珠。

为破解非遗文化传承中普遍存在的“人走技失”“后继乏人”难题,将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凤台县接续培养传承人,将“一团一校”作为文化大县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为花鼓灯搭建展示、表演平台,并在陈派花鼓灯艺术的发源地凤台县新集镇陈巷村建成了我省首家花鼓灯村史馆,进一步让非遗文化走入千家万户。

“多年来,我们始终以挖掘、继承、宣传、提升花鼓灯艺术为己任,依托‘一团一校’,在整理提炼传统花鼓灯元素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进行创作,《瞧这帮鼓架子》《千里长淮一条线》《板凳龙》等一批时代感强的花鼓灯剧目,不仅在国内舞台上频频亮相,还走出国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演出。” 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团长、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校长王利梅说。

■ 本报记者 柏 松 本报通讯员 徐艳友

    相关新闻
“青春黄梅”唤醒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