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素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近年来,安徽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品牌,攻克了一大批过去认为不可能攻克的难关,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难题,办成了一大批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要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创新上,要健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体制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催化原始创新“从0到1”的突破、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
在产业培育上,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以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创新领域未来产业、八大优质高效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出一系列扬皖所长、高含金量的改革举措,让科技产业“金娃娃”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在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上,要扩大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覆盖面,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安徽板块”;完善数据要素制度体系,培育一批技术型、服务型、应用型数商,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持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高质量发展必将行稳致远。(王弘毅)
中国宝武马钢股份埃斯科特钢公司生产车间。(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罗继胜 摄
马钢深化改革迈向高端化
近日,记者来到中国宝武马钢股份公司特钢公司,漫步在偌大的厂区内,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花园,花草树木、绿植盆景随处可见。放眼望去,整个厂区干净整洁,身穿蓝色工装的职工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去年6月,马钢新特钢项目建成投产。该项目是马钢“十四五”重点项目,建成后,与特钢公司原有的产线、厂区融为一体,公司面貌焕然一新。厂区不仅在洁化、绿化、美化、文化环境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而且在生产方面,瞄准中高端市场,不断开展技术攻关,提高产线智能化水平及产能和质量控制水平。
“进料、加热、轧制、打捆等每个流程都能看到,设备的启动、停止、调速等也可以在这里操控……”在新打造的特钢智控中心,特钢公司设备管理室信息化业务协理杨臣波盯着大屏幕介绍。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每一面墙上都是大屏幕,各条生产线的现场画面一目了然。屏幕上不停滚动的数据,为工作人员远程操控提供了依据,同时这些数据又被储存到数据中心,进行精细分析,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参考。
据了解,该中心将特钢公司原有的产线与去年建成投产的新产线的远程集控整合起来,集全产线远程操控、集中管控、智慧应用于一体,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规范生产管理。在生产一线智慧化改造的成果处处可见。“比如给钢材打标签,以往都是人工一捆一捆地打,费时费力,也有危险,现在都用自动化机械臂去完成,节约了人力,焊接的标签准确性和牢固性也提高了。”作业长苑佳旺说。
近年来,马钢持续落实国有企业改革各项决策部署,推进企业内部管理改革,走精益管理道路,实现智慧化、绿色化发展。“通过智慧化改造、规范生产流程,根据大数据进行合理的生产安排,有助于节约成本、降低能耗,从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杨臣波介绍。
“坚持‘绿色、智慧、精品’理念,重点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把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上,提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产品的产销量,推动产品迈向高端化、国际化。”特钢公司副经理龚志翔介绍,近几年,马钢在轨道交通零部件用钢、能源用钢优势产品领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拓展了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非调质钢、合金冷镦钢等中高端产品市场。(本报记者 贾克帅)
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合肥综合保税区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市民在跨境电商消费新体验店选购商品。 本报通讯员 张 敏 摄
平台化思维推动高水平开放
“安徽的营商环境非常开放,对外资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开放和创新的方式解决,这点难能可贵。”在7月举办的海客圆桌会(德国专场)上,林德大中华区副总裁鲁荣如是评价安徽。
9月初,在厦门举行的海客圆桌会(欧洲专场)上,全球技术创新伙伴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宾·彼得·腾森在听完安徽投资环境的介绍后,说道:“安徽科创实力雄厚,生态环境优越,作为一家跨国技术转移机构,我们会引导更多科技型企业投资安徽,同时也帮助安徽企业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投资安徽,与机遇同行。”去年5月28日,“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安徽用一句响亮的口号向世界发出邀约。今年5月28日,“投资安徽行”2024年主旨发布大会召开,再次吸引全球目光。
一年多来,安徽以“投资安徽行”为统揽,着力打造“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等品牌,全力拓外贸引外资促合作。截至去年底,累计近5000家外资企业在安徽扎根,92家境外世界500强在安徽设立192家企业。
今年以来,我省先后举办美资企业安徽行、海客圆桌会(韩国、德国、日本专场)等20场外资招引活动。每次活动,外国客商都对安徽的营商环境给予充分肯定。“投资安徽就是与机遇同行”正成为外资企业的共识。在全国工商联“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安徽营商环境得分与口碑均位居全国前十。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对外开放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运用平台化思维,策划打造联系服务外商、招引外资的机制化平台。以海客圆桌会为例,会议采取圆桌会这样开放的形式,在重点推介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和营商环境之外,围绕与会企业所属领域,与企业展开深入交流。
坚持常态化请进来、走出去,我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新实施“徽动全球”合作伙伴计划,目前已经邀请了50余家单位加入合作伙伴,对接更多国际资源,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本报记者 彭园园)
江海联运,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
承东启西,临江达海,芜湖水运发展潜力巨大,其中,芜湖港是辐射长江中上游地区、淮河流域及中原地区的重要航运枢纽。每天有无数货船从港口顺江而下,再从上海洋山港中转,去往世界各地。
在传统监管模式下,货物出口需要在芜湖港履行申报等手续,抵达洋山港后,还要再次接受相关的监管,才能搭载远洋货轮离境。
为进一步推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推动芜湖港与上海港战略合作,试点开展芜湖港—洋山港“联动接卸”江海联运模式,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
如今,在“联动接卸、视同一港”整体监管模式下,企业以一体化方式申报,目的地为上海洋山港、接卸地为芜湖港的进出口集装箱“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一体化运行,通关时间可节约1天至2天,每个集装箱可节省约2000元,大大减轻企业物流成本。
安徽不沿边、不靠海,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是安徽向海而兴的重要大通道。服务航道建设,芜湖片区再次创新探索“长江航运综合服务平台新模式”——依托长江(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集成中央部门、省、市三级事权108项航运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航运政务服务事项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集中服务,有效破解航运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多次跑”“往返跑”等难题。
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模式把服务窗口搬到了“家门口”,船舶交易、航运中介、航运金融、航运租赁、船员劳务、水上运输等业务办理“一站式”完成,给企业办事提供了便利。2023年,长江(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政务服务大厅为2.6万人次提供服务,办结事项2.3万件,船舶交易总量284艘、交易总金额7.19亿元,船企、船员满意度100%,航运综合服务有效提升。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安徽自贸试验区围绕经营主体关切,在贸易投资便利化、“科技+产业”创新、金融开放创新等领域累计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21项,其中44项为全国首创,1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安徽自贸试验区成立四年多来,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四分之一进出口、三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合肥、芜湖、蚌埠三大自贸试验片区将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加快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形成更多制度型开放创新成果。(本报记者 彭园园)
城市焕新颜 市民增福祉
近日,在潜山市立医院智能化项目施工现场,工程师们全神贯注地调试着设备,技术人员穿梭在各个区域进行线路铺设和设备安装,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潜山市立医院智能化项目是潜山市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涵盖了医疗智能化系统、智能导诊系统、智慧医疗系统等多个方面。目前,施工人员正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等收尾工作。
“当前,我们设备安装等工作已完成80%,预计今年能投入使用。”项目负责人陈飞告诉记者,该项目旨在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就医体验。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一流现代化综合医疗中心,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
民生无小事,细微处见真章。城市更新,检验着为民服务的温度,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安徽出台若干措施,推进城市片区化更新,让老旧小区、废弃厂房、老旧街区等更新提质、“脱胎换骨”,打造“居民新家园”“城市新纽带”“创业新天地”。
合肥市包河区卫岗王卫片区城市更新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工程项目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首批城市更新推广项目,也是合肥市首个“TOD+城市更新”项目。“这个项目去年12月开始施工,由9栋住宅、1栋商业办公楼、下沉广场及相关配套用房构成,住宅总户数655户,目前,整个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该项目中标单位中铁四局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将结合合肥轨道交通在建的6号线、8号线徽州大道换乘站,打造一座TOD引领的现代、科技、绿色的智慧新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未来,安徽将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要素汇聚、活力强劲、各具特色、近悦远来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生动局面。(本报记者 张彩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