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让农信服务下“田头”上“云端”——
数字金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11-20 07:53:18 责编: 马菁

数字金融正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资料图片)

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左)在走访客户。(资料图片)

在宣城市宣州区向阳镇,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左一、右一)在走访了解客户需求。(资料图片)

近年来,安徽农信全面深化数字化转型,深度挖掘数据潜能,推动科技、数据多向赋能,扩大涉农服务半径,通过打造智能云服务平台,更好地连接“三农”需求和金融供给,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引入金融“活水”。

数字化办贷

在乡村地区已成风尚

因为有了宣城皖南农商银行推出的“茶香贷”,“茶老板”管宗云顺利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管宗云是宣城市三长制茶有限公司负责人,他的茶厂位于宣城市宣城区杨柳镇三长村。1999年,管宗云从外地回乡创业,承包了100亩村集体茶园,几年发展下来很有起色,便于2019年成立了制茶公司,带动400多户茶农,以“公司+农户”方式,在当地建立起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茶叶产业链条。

做茶叶产业这一行,现金流很重要。

管宗云算了笔账:春茶上市时,需要现金收购鲜叶,这一块至少要七八百万元现金;销售时,货发出去,回款期至少要3个月到6个月,这也是一段资金紧张期。茶叶生产结束后,制作设备需要维护更新,茶园需要施肥管护,也需要一大笔钱。

比如眼下,管宗云打算购进一批智能化揉捻机,同时对部分茶园进行深翻、修剪,需要资金约100万元,而公司有700多万元的销售款还没回笼——公司现金断流,遇上了难关。

在整个杨柳镇,像管宗云这样的“茶老板”有30多户,以往,遇到100万元的资金缺口,足够让他们折腾一阵子。一位“茶老板”抱怨说:“找银行能贷一部分,但很多银行授信额度低,还需要担保。剩下的大部分只能通过民间融资解决,但民间融资一是利率高、二是还款时间不稳定,债主随时都可能来要债,而且民间融资需要找七大姑八大姨来凑,太耗时耗力。”

“茶老板”们还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流转的茶园属于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因此,哪怕你流转茶园再多、设备再值钱,也无法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

而“茶香贷”,就是专门替管宗云这样的茶业经营大户排忧解难的。

宣城皖南农商银行杨柳支行行长丁浩说:“2023年1月,我们在市场调研时了解到茶叶经营大户的这一资金需求,在得到总行肯定和支持后,我们立即商讨研发对应产品,并于当年五六月份,在原有‘金农商e贷’基础上推出了‘茶香贷’。”

“茶香贷”专门贷给“茶老板”们,只要是土地承包合同、流转协议真实,合法经营,财务信用状况良好,正常经营一年以上,产品销售渠道稳定,资金有明确生产经营用途的茶业经营大户,都能享受到这一产品和服务。

“茶香贷”在杨柳镇率先推出,管宗云成了“茶香贷”第一位客户,“去年7月份贷了150万元,第一时间就用在鲜叶收购和设备更新上了,从那时到现在,通过‘茶香贷’共申请到了300万元的贷款。”

“茶香贷”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进了皖南的这片山岭,让万亩茶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以前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我一天只敢收1万斤鲜叶,制作2500斤干茶,有了‘茶香贷’的支持后,我们扩建了厂房,添加了设备,现在每天能做2.5万斤干茶,产能整整提升了10倍。”管宗云说。

杨柳镇30多位“茶老板”先后都成了“茶香贷”的客户。今年新茶上市期,这些经营大户刷新了杨柳镇茶叶生产的历史:往年全镇每天鲜叶加工量为35万斤,如今达到了200万斤。

近年来,省农信社相继推出“金农e贷”系列标准化数字信贷产品,包括面向个人客户的“金农信e贷”、面向个体工商户的“金农商e贷”、面向小微企业的“金农企e贷”、面向农户的“金农农e贷”,以及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农e贷”,基本完成了对乡村各类客户群体的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省内各农商银行结合自身实际和客户需求,延伸推出了更多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茶香贷”便是其中一种。“这些年,我们坚持线下采集信息、线上提供服务,把客户信息上传系统后,数据大模型会直接给出授信结果,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腿’,办贷比以前更快、更便捷。”丁浩说。

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全省农商银行系统“金农易贷”系列产品累计授信金额5458.87亿元,贷款余额3355.28亿元,个人贷款中线上占比已达54.1%。显然,“数字办贷”在农村地区蔚然成风。

大数据模型

可为客户“精准画像”

9月20日,家住亳州市谯城区双沟镇孟大村的欧阳胜决定再贷一笔款,因为手头用来收购辣椒的流动资金已经所剩无几,急需5万元钱来周转。他打开手机微信,通过小程序向亳州药都农商银行发起了贷款申请。

药都农商银行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后台,记录了这一次“线上操作”的时间点——提交申请:9月20日12:28:22;客户分配:9月20日12:29:12;准入通过:9月20日12:29:12。也就是说,从欧阳胜发起贷款申请到授信结束,只用时50秒,这个速度着实惊人。

药都农商银行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不仅授信速度快,整个流程的“十个自动化”还实现了“0人工干涉”:自助申请、自动准入实现了线上操作化,自动分配、自动评级、自动定价实现了业务自动化,自助签约、自动预警、自助放款实现了风控智能化,自助还款、自动归档实现了管理流程化。

2024年9月,亳州药都农商银行开发的这一“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项目,在由国家数据局主办的“数据要素X”大赛安徽分赛中荣获金奖。

实现“对农户1分钟完成授信”,药都农商银行是怎么做到的?

在该行大数据部总经理高辉看来,这一方面得益于“数字亳州”建设起步早、更新快、开放共享,更得益于药都农商银行的主动参与,在对农户的服务这块一直做得很好,对农户非常了解,积累了很多和数据模型相关的实践经验。

高辉介绍,药都农商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通过三个核心内容,对客户实现了“精准画像”。“一是数据整合,我们共享了4495类公共数据,数据广、更新快、质量高。二是指标搭建,我们构建了1568个数据指标,指标丰富,针对性强。三是通过模型设计设立11853项业务规则,数量多,精准性高。任何一个客户的评价都是通过这三块核心内容来实现。”高辉说。

按照以往授信做法,依据客户的信用情况,银行往往将其划分为“非黑即白”,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增加了弹性空间,让更多“信用有瑕疵”的客户得以准入。

“那些信用有瑕疵的客户,比如有短期借款逾期记录的,相当于黑白之间的灰色群体,我们通过线下人工辅助,帮助他们消除信用瑕疵,这样一来,他们通过平台同样能实现线上申请秒批。”高辉解释说。

在药都农商银行双沟支行行长李伟林看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真正做到了普惠服务:“比如双沟镇有很多从事种植类、养殖类、购销类的农户,还有像开超市、五金店这样的个体工商户,以前金融机构很难对他们的资信状况进行有效评估,不愿意、不敢、也不能贷款给他们。而我们农信系统开发的这个平台,通过对公共数据的发掘和应用,有效建立起了风险防控体系,使得我们有能力也敢于服务这些客户,让他们也能及时顺利地享受到金融服务。”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实现“三农”领域全覆盖,申请人数超50万人,准入人数超31万人,授信覆盖率62.2%,准入通过率高达82%。

高辉列举了一组数据来说明该平台所激发的“乘数效应”:“数据赋能前,我行手机银行开户数为14.2万户,数据赋能后增至83.4万户,增长587%;客户经理日均处理能力,由3户增加为15户,增长500%;客户经理人均管户由200余户增至2000余户,增长1000%。”

亳州药都农商银行的经验做法,是省农信社近年来持续探索推进业务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眼下,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支农支小服务质效,正在全省83家农商银行不断上演。

以数字赋能

持续提升农信服务质效

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位于水产丰富的芡河岸边,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与悠久的渔业历史让水产养殖成为当地的传统产业。村民马玉芳养殖黑鱼多年,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

“水产养殖产业资金季节性投入大,尤其是今年的鱼苗、饲料、网箱等原材料价格还上涨,导致资金比较紧张,想问一下你们行有没有什么好的贷款政策?”马玉芳打电话向怀远农商银行河溜支行进行了咨询。

河溜支行客户经理当即上门走访,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结合客户实际需求向马玉芳推荐了“兴农e贷”,在得到认可后现场为她申请了“兴农e贷”,当天下午就授信30万元。

“从申请借款到贷款到账才用了半天时间,真是效率高、服务好。”马玉芳对农商银行的高效办贷连连称赞。

记者了解到,“兴农e贷”是省农信社与省农担公司联合推出的一款数字信贷产品,主要面向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该产品最高授信额度可达300万元,授信期限最长3年,贷款利率可享受优惠。

“这款产品最大的特点,是省农信社和省农担公司通过总对总对接、双系统互连,实现信息、信用、信贷互联互通,客户通过手机一键就可办理担保及贷款手续,大大提高了办贷效率。”怀远农商银行行长翟永平说。

而在马鞍山市,当地农商银行早在2011年就开始以数字金融为引擎,探索线上化、智能化服务模式。2022年,马鞍山农商银行又主动对接该市数据资源局等相关部门,规范获取政务数据,上线了信贷数字化平台项目。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马鞍山农商银行行长李小斌看来,农商银行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数据治理是关键;而“数字办贷”能在省内风靡,则是得益于省农信社的超前顶层设计和技术底座支撑,将安徽农信海量原始数据转化为可见、可用、可管的优良数据资产。

自2020年开始,省农信社就成立了数据治理领导小组,编制全系统5年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新设数据资源管理部,并与头部企业科大讯飞联合成立AI金融创新实验室。这几年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探索推进适合安徽农信自身实际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去年下半年,省农信社启动了新一代数据中台项目建设,打造了“湖仓一体”数据底座,通过打通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全系统超137TB数据资源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

“我们的新数据中台按照统分结合的系统架构,构建集数据存储、管理、加工、应用于一体的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了以省农信社为主体、农商银行为补充的两级数据服务体系。”省农信社数据资源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省农信社还加强与省政府相关部门数据对接,并积极引入征信、司法大数据、农信银等第三方数据,数据涵盖了个人征信、通信信息、司法记录等13类共72项外部数据服务,封装各类数据服务接口150多个。

依托全新数据中台,省农信社还开发了企业级数字看板——金农云享管理驾驶舱,推动全系统自上而下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数字化工作模式。

同时,数字赋能之下,省农信社“产品工厂”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农商银行根据实际需求‘下单’,省农信社依托金融科技量身打造精准、适配的产品和服务,数字金融将可更好满足乡村各类主体多样化金融需求。”李小斌说。

“数字化转型大势之下,农信服务既要‘下田头’,也要‘上云端’。”省农信社党委书记叶红云表示,全省农商银行不仅要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客户大走访活动,用“铁脚板”巩固人亲地熟的在地优势,也要依托“大数据”拓展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质效、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到10月末,安徽农信系统各项贷款余额14343.94亿元,较年初增长1347.8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148.57亿元,较年初增长339.89亿元,份额约占全省四分之一。显然,“铁脚板+大数据”正在重塑安徽农信服务模式,也必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金融动能。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祁海群 李晓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