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厚掌:荒山造林39年的“当代愚公”
易厚掌,马鞍山市含山县陶厂镇西塔村村民,中共党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标兵、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
1985年,38岁的易厚掌响应国家绿化荒山的号召,在村里带头登上石块裸露的西塔山造林护绿。1996年,一场山火将山林化为灰烬,母亲、妻子接连倒下,面对三重打击,易厚掌坚守“说过要把山变绿,就要做到”的诺言,继续没日没夜地在山上栽苗、清杂。在他的感召下,儿子易成兵多年来和他一起植绿护绿,父子二人与林业科研机构建立联系,请专家来现场指导,调整树种结构,淘汰退化林种,补绿护绿。“只要能吃苦,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定会把荒山变绿。”39年来,在这一信念鼓舞下,易厚掌及家人绿化荒山4000多亩,5座山头披上“绿装”。易厚掌被当地人誉为“当代愚公”。
唐凡 张小飞 闫志广:技耀法兰西的新徽匠
2024年9月,安徽3名“00后”选手唐凡、张小飞、闫志广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分别参加飞机维修、油漆与装饰、园艺项目比赛,夺得2金1铜,其中飞机维修、油漆与装饰项目是我国在这两个项目上获得的首枚金牌,园艺项目追平安徽选手参赛最好成绩。
飞机维修项目选手唐凡,凭借着硬核的技术实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以绝对优势获得冠军。选手张小飞在比赛中意外摔倒,他忍住疼痛,调整状态,高分夺冠,打破了西方在油漆与装饰项目上多年的垄断。园艺项目选手闫志广在赛场上临危不乱,出色发挥,与队友合作斩获铜奖。
魏臻:“将论文写在产品里”的科技工作者
魏臻,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称号。
魏臻长期奋战科研一线,在铁路信号与智能调度、智能化矿山建设等领域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了我国铁路信号控制关键装备国产化。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国内首套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综合信息平台,彻底改变了我国工业铁路运输调度依靠人工的管理模式。研制出符合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和欧洲铁路安全标准的最新一代计算机联锁系统,在国内近百家大型企业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应用。他以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
朱兴国:传递“中国温度”的白衣战士
朱兴国,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获得时代楷模、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援外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朱兴国从医27年,始终扎根普外科临床一线,秉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从医准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医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他积极参与国家医疗援外工作,远赴非洲救死扶伤,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疝无张力修补术、无痛胃镜检查、臂丛麻醉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帮助当地人民恢复健康。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疗援外精神,传递“中国温度”。
孟凡余:带动“涣散村”成为“上进村”的“领头雁”
孟凡余,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党支部书记,荣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皖美村支书”等荣誉称号。
2012年,在外经商的孟凡余响应党组织号召,回到当时还是长丰县重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的红桥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十余年来,孟凡余坚守在红桥村土地上,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一个一穷二白的薄弱村,变成一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千万元的经济强村。以他带头创新探索出的“党建引领、土地到村、规模经营、利益共享”的红桥模式更成为全市、全省学习的示范。
绩溪县伏岭小学徽戏童子班:传承经典的戏曲“新苗”
2004年,徽剧老艺人们在绩溪县伏岭镇伏岭小学正式开设徽戏童子班,迄今已经20年。2008年,伏岭复兴徽剧研习社成立,省政府批准绩溪县徽戏童子班为省级非遗项目。徽剧老艺人邵名钦、邵新溪、邵千峰等被批准为省级非遗项目徽剧传承人,伏岭镇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徽剧)”称号。
2024年,徽剧童子班参演的微电影《值年》斩获首届“电影中国”戏曲电影大展最佳戏曲短片等大奖,童子班学员参与录制的纪录片《大地家宴》第一集伏岭传统宴席“十碗八”2024年春节期间在央视播出。绩溪县先后在多所小学开设了一批以“徽戏童子班”命名的徽剧兴趣班,请来徽剧老艺人、徽剧专业演员手把手教学,目前已累计培养1000多位徽剧“小传承人”。
张宏 :倒在工作岗位上的纪委书记
张宏,合肥市义城监狱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三级高级警长。2024年7月5日,张宏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不幸牺牲。2024年12月12日,省委决定追授张宏同志“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工作中,张宏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态度与责任,生前在74页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读本上留下200余处学习笔记。在张宏的身上,有一股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建立警用装备共建共享机制,实现装备管理的集约化、应用的高效化;探索推出警用被装按需申领机制,这一做法在全省公安机关推广。生活中,张宏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政法干警“八小时之外”相关规定,始终以“热爱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敬畏自己的职业”的标准要求自己与身边人。
汪笃义:把平凡工作干到极致的优秀农民工
汪笃义,黄山明明德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主管,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好人等称号。
汪笃义边工作、边学习,通过参加省人社厅组织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班等,考取了轴承磨工技师证书。爱学习、爱钻研的汪笃义积极参与公司新产品的研发,2023年与公司同事们共同开发26款新产品,帮助企业新增订单1000余万元。工作中,汪笃义紧盯技术难关,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成功完成了核电站堆顶风机专用电机轴承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该项目荣获了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工作中,汪笃义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48人考取高级工证书、31人考取磨工技师证书。
陈兴勇:家禽种业“芯片”的追梦人
陈兴勇,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先后获得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陈兴勇长期从事家禽遗传育种与繁殖工作,勇于创新、不断攻关,建立了针对番鸭产蛋量选择的指数模型,实现种番鸭提前10周留种,大大降低育种成本,同时解决了我国番鸭种源受制于国外引进的难题。陈兴勇还带领团队积极推动我省地方土鸡品质再上台阶,较大程度提高了皖南三黄鸡繁殖性能、饲料利用效率和群体的整齐度。她配合有关部门挖掘“祁门豆花鸡”新资源,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增补了我国家禽“种业芯片”,为家禽种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杨维云:坚守公益课堂的“银发知播”
杨维云,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洛西社区退休语文教师,安徽省“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淮南市道德模范,曾与另外12位借助互联网传授知识的退休教师共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集体奖。
从事幼儿和小学教学50年,退休后杨维云把直播间当作“三尺讲台”,开通“喜洋洋拼音课堂”,为学龄前后的孩子公益讲解拼音。直播间里,杨维云不收费、不带货,谢绝打赏,很多不认识拼音、说不好普通话的成年人也纷纷加入学习。开播3年多来,杨维云已经拥有35.7万粉丝。她发布近2000条短视频,累计直播时长5000多个小时。杨维云说,只要身体允许,就坚持直播不停更。从三尺讲台到互联网平台,授课方式在变,授课对象在变,不变的是她的教育理想、将公益事业进行到底的教育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