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晶芳(宣城)
若论新年的热闹喜庆事,舞龙绝对算得上一桩。
在我老家泾县桃花潭,舞龙一般从正月初八开始。小时候,每到那天,我吃了早饭就开始盼天黑,激动得就像怀里揣了只小兔子,人必须得不停地蹦来蹿去。终于,明月初上,锣声遥闻,渐行渐近渐清晰,蜿蜒的灯火也闪烁而来。
威武的长龙煊赫而来。它头颅高昂,龙嘴大张,双眼圆睁,龙身绵延足足两百米。龙是竹制的,节节相连,每节底部正中装钉子一颗,上插一支蜡烛。蜡烛全部点亮后,整条龙通体透亮,红光四溢,在人群的簇拥下,朝着我家阔步而来。
那时我家住在中学里,父亲是校长,正月接龙是学校每年的盛事。父亲会放很多鞭炮,给龙头披上长长的红绸带,还会给舞龙队包上大红包。一路上乡亲们也会接龙,但街巷中毕竟施展不开,长龙只能象征性地昂昂头、张张嘴,舞龙队憋足了劲,要在学校的广场上大展拳脚。乡亲们一路跟随而来。
到了学校,场地既大,观众亦多,舞龙队的表演更卖力了。
龙最初是雍容踱步,很快便开始腾挪闪跃。那龙头忽而低垂,忽而高昂,有时跃至半空,龙身也随之蜿蜒翻腾,翩跹起落。舞至酣处,龙踩着密集的鼓点,身子急速地左扭右转,来个潇洒的“螺丝旋顶”;又或是猛然回头,龙须猎猎飞扬,观者无不惊呼雀跃。劲舞中的龙,表情也非常丰富。它一会儿龙口大张,利齿外露,红红的长舌翻卷着,龙须直摆,吓得我们退避三舍;一会儿,又嘴巴紧闭,双眼炯炯,昂首向上,头顶两边的龙角直指天际,不怒自威。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稍远点看,更是震撼。通体闪着金光的长龙盘旋翻飞,似在腾云驾雾,其态恣意酣畅,真如飞龙在天。
舞龙会中场休息一下,有许多观众绕着龙头钻到龙身下面,有的还一直钻到龙尾,这寓意得到了龙的庇佑,自此福寿绵延。这美事儿谁不想?小孩子更是闹得起劲,一边往下钻,一边沿着龙头龙尾一路摸过去,有时还会偷偷拔几根龙须揣口袋里。我们常常钻过一遍,又来一遍,直到龙再次飞舞,才恋恋不舍地退后。
一番热舞后,龙会张开嘴巴,对着主家连连点头,同时轻摇龙尾,那意思是拜年,是祝福,也是告别。鞭炮再次响起,在密集的鼓点中,龙施施然出了院门,后面跟着乌泱泱一堆人,我们这些孩子就像一群小鱼穿梭在人群的海洋里,不停地嬉笑打闹……
一场精彩的舞龙,其实就是一支规模浩大而配合默契的集体舞。舞者都是青壮年男子,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都穿着统一的服装。领舞的那位尤其健硕,因为龙头分量最重,动作得利落、刚劲。他们边舞边应着鼓点喊号子,脚下虎虎生风,双手托举出矫健的飞龙……那火光,那呐喊,那欢呼,将深浓的夜色熏染得红亮亮暖融融,将乡村的寥寂清冷驱逐得一干二净。新年的喜悦与盛大成了一幅绚丽的画,牢牢刻在我心灵的底板上。此后,不论何时展卷,那画面总是簇新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