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成章(黄山)
茶为国饮,作为文化的载体,绵柔入口,味润心田,也是持久不衰的一种人生滋味。于是,因茶而生礼仪,在徽州年俗里茶韵更厚,年味更浓。
徽州茶礼文化源远流长。通常晚辈对长辈礼仪称“敬茶”,持敬在徽州,就有了“谢恩莫若一杯茶”之说。过年了,亲朋欢聚,礼茶表意,将肚里的话儿都付诸一杯水,客人来,请“吃三茶”。茶道沉淀着徽州的古文化,文化又使得茶礼仪走向丰富深厚,滋养一方人。
大年初一,新上门的媳妇,会为公婆泡碗茶双手敬上,以显长幼有序。从此,新媳妇开始接替操劳一家的生计大事。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日子过得滋润起来,不能不说茶在生活里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个好媳妇总得学会操持家务、孝敬双亲、培育儿女,而家的礼仪,由徽州女人一代代传承着。敬茶,甚至可以将一些哀怨都打消了。在儒家文化熏陶下,徽州女人们早已浸染了墨香,虽居穷乡僻壤却极具素养,教导孩童们礼仪时总能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粗野远离了她们,可以说茶道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大年初二,走亲访友,东家要用枣栗茶、鸡蛋茶、清茶招待,俗称“吃三茶”,礼要过三,方显主人诚意。这种接待礼仪是约定成俗的,隆重而热烈,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枣栗茶是用蜜枣或红枣煮,枣是甜的,象征新一年日子的甜甜蜜蜜。吃鸡蛋也叫吃茶,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奢侈品。徽州人待客谦逊,鸡蛋以茶相敬,客人盛情难却。为了煮出厚重的色香味,通常会加入老笋片、茶叶、茴香煮到外壳发黑,香气扑鼻、入口味爽。待人诚不诚,看鸡蛋的茶色正不正。在徽州,小吃里都浸润着故乡的茶道文化。
客人上座,还得泡一杯好茶,讲究的人当然是黄山毛峰或滴水香了。泡一壶好茶可以显出主人家的诚意和热情,再双手捧上,表达对亲朋的敬意。
吃茶叶蛋,可不管客人吃饱了没有,客人说刚出来的,肚子是饱的,吃不下啊。那也不行。主人会巧言道,这是茶,垫个肚呢,走这么多路饿了,饭还没烧呢……那好吧,就吃一个,好了好了不要再剥了。主人说,好事成双,说话间两个鸡蛋早剥好了。盛情难却啊,你来我往的客气礼貌中,不知不觉两枚鸡蛋下肚了。
民风的淳朴,上升为文化的润泽,固化为民俗,对于礼仪的形成与延续有着潜移默化的意义,也构成徽文化的根基。
过年迎客,桌子上还有一个喜庆的红色盒子,里面隔了几个格子,家乡人称之为“茶盒”。盒里盛满了各种糕点,花生、瓜子、葵花籽,最中间摆上几包顶市酥,也叫麻酥糖,是用红纸包的,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每逢春节,松子、开心果、葡萄干等各种吃的都可往里放。那些有着浓郁乡村情结的人,一定不忘再放几盒顶市酥,装点着年的喜庆。邻里间串门,亲戚们吃完“三茶”,主人就用这礼茶盒招待宾客。无须言语,一个眼神就把尊重和温暖传达过去。
顶市酥,是徽州地方特有的糕点,是将芝麻、糖面粉分别炒熟,加入绵白糖拌匀,磨成粉,过筛成酥屑,再包成像火柴盒大小的小红包,一个个小红包排成几排,填上几层,包成一个大大的红包。大人孩子们拜年就要拿着这样的小包包,叫裹籽包,包里包裹了好多籽儿,象征着人丁兴旺。过年道喜庆的话都在小包包里,无需赘言,意义丰满。
后来,人们的生活有了改善,茶盒中的酥糖不见了踪影,拜年的裹籽也被烟酒替代。但无论怎样,茶盒的形式还在,将一种传承延续了下来。
一代代人感叹年味渐淡的时候,人们总在寻找心灵回归的方式,保留着曾经的礼俗。穷了几千年的乡民们,物质生活丰富了,便抹去了怀旧的色彩,年味日淡,幸福感似乎远不及艰苦岁月时的浓烈。人们呼唤曾经岁月经久不息的味道,于是顶市酥作为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精品,又悄然在一些村庄火红起来,比如歙县王村一带,家家户户都喜欢制作红包拿来送人,装点自家茶盒,也丰富着乡村的年味。
徽州府城桃源糕点,更是迎合了一代人的乡愁情怀,点燃了怀乡人们的记忆。当顶市酥再次走进待客的礼盒时,人们也就自觉认同了自己是徽州人。文化亲切,灵魂也就有了归宿。
茶的礼仪薪火相传,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唤醒外出游子的故乡情怀,文化的传承像风筝的线,总会在怀乡的季节里收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