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深入推进淮河文化研究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2-11 07:29:38 责编: 徐文娟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全长约1000公里,其中安徽境内436公里、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地形“阻而不隔”,历史时期,淮河安徽段西北受中原文化影响,东北受齐鲁文化影响,西南受荆楚文化影响,东南受吴越文化影响。因楚国曾统治此区域约400年,受楚文化影响较大。但从历史长期看,受中原文化影响更大。安徽淮河流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需要充分挖掘和研究。

淮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淮河安徽段有大量的文化遗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项、省级千年古镇51个。蚌埠双墩出土的600多件种类繁多、距今7000多年的陶器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蒙城尉迟寺遗址成为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原始第一村”。正在进行的武王墩墓考古,将进一步揭示恢宏灿烂的楚文化。如今的安徽淮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交通枢纽区,是治淮重地。

安徽淮河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已取得不少成绩,但认真回顾思考,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其一,就研究高度而言,没有把淮河文化置于更宏大、更高的背景下予以考察,对其价值和定位没有站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文化自信的高度,宏大式叙事和理论化阐释的研究成果较少。其二,就研究深度而言,没有对基础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和研究,研究内容仍然停留在较为空泛和肤浅的层面上,远远没有触及到淮河文化的内部和实质,且在诸如淮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地位及影响等关键问题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仍需进一步厘定和探究。其三,就研究广度而言,许多文化现象还没有涉及,研究成果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主要集中在某一方面,偏重于“小切口”“微观性”“叙述性”,没有突破各自学科领域的专业限制。为深入推进淮河文化研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其一,提升淮河文化研究站位。要妥当处理淮河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之间的关系,拓宽研究视野,把淮河文化置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和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站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高度,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等多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另一方面,站在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先秦时期,淮河流域即已产生管子、老子、孔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家,这些中华先贤所提出的诸多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闪耀着创新精神,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民族。

其二,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换言之,人和地域环境是构成文化的两大要素,其中人是主体,地域环境是舞台,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淮河文化是地域文化,是淮河流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的文化。淮河文化的主体是淮河流域的人民,而不是淮河,淮河流域是淮河文化的舞台和承载者。所以,研究淮河文化,必须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系统梳理个体和群体人在历史时期的思想、行为、影响等,更易于探究淮河文化的性质、内涵和特点。与此同时,淮河流域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也应予以充分重视。

其三,把握淮河文化的变动性。学界从不同视角揭示淮河文化的内涵、特质,之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是因为大体上停留在静态的立场,未能从动态的角度出发综合人、时、地等关键要素予以概括和升华。淮河文化是历史的、变动的概念。淮河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创造主体有变动,地域范围有伸缩,文化内涵有差异,内部流动有变化,区域之间有交融。淮河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南北界线,战乱多,灾害多,移民多。更甚者,黄河长达七个世纪的夺淮入海,使淮河流域沧桑巨变,水系生态环境恶化,历史影响久远。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淮河文化事象衡量历史上的淮河文化,也不能将历史上此一时期的淮河文化等同于彼一时期的淮河文化。

其四,注重淮河文化的当代性。淮河文化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如民为邦本的民本文化、不屈不挠的奋斗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文化、敢为人先的改革文化、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顾全大局的奉献文化。其中不屈不挠的奋斗文化和顾全大局的奉献文化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内容。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以对党和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始终把大局利益放在首位,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正是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自觉行动,从人力、物力、精神等方面全力支持战争,才有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王家坝精神更是当代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要加强淮河文化的当代性研究,注重对其中的精神财富、道德风范、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做好新时代的诠释。

其五,弥补淮河文化研究空白点。我省高校设立淮河文化研究机构约有10个,但缺乏高水平研究平台。应尽快整合省级研究机构和有关高校,形成研究合力,联合开展淮河文化深度研究,进而构建集资源开发、成果共享和推广于一体的长效机制,争取早日建立国家级研究平台。同时,我省还分别成立了管子研究会、老子研究会、庄子研究会、淮南子研究会等学会组织,无疑会加深一些专题的研究,但也会出现“各说各话”“各唱己歌”的现象。应整合相关学会研究力量与资源,突破专业限制,加强淮河文化破题研究,如淮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淮河流域杰出人物群体的变化、淮河文化的变迁历程、涡淮道家文化资源梳理与研究、淮河流域名城古镇的保护与活化、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淮河流域的文旅融合发展。

(吴海涛

(作者系安徽省老子研究会会长,阜阳师范大学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关新闻
加快形成省域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