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式’竞争下,没有赢家”“中国企业出海应避免‘内卷式’竞争”……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多位代表委员就“内卷式”竞争发声,引发热议。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也围绕这一问题密集表态、动作频频,整治“内卷式”竞争正发力提速,破“卷”之战将全面铺开。
“内卷”本是学术名词,用来描述“没有发展的增长”“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等现象。有观点认为,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在其著作《农业的内卷化》中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用来形容一种“很辛苦又很不经济”的模式。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充分、良性的竞争一直被鼓励、被珍视,但“内卷式”竞争本质上是零和博弈,是无效竞争、恶性竞争,会让所有入局者陷入“努力却无意义”的泥淖之中。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竞相压价、盲目扩张产能。
为了阻击甚至压垮对手,一些企业选择“血拼”价格,有的不惜“赔本赚吆喝”,一些行业甚至陷入“不卷价格就卷铺盖”的境地。大打价格战、疯狂比销量、花式“卷营销”,甚至搞小动作精准狙击“友商”……此外,有的企业在相同或相似领域重复投资建设,其产品或服务趋于同质化,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导致行业利润微薄,产能相对过剩,整个行业难以长期可持续发展。
“内卷式”竞争伤了谁?有个概念叫“剧场效应”:在剧院里,本来大家都坐着观看演出,当前排有人为了看得更清楚站了起来,后排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最终所有人都只能站着观看,观看体验并未改善,而是整体变差。“内卷式”竞争即如此,它不是多赢而是多输,并非出路而是绝路,看起来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实则相互伤害,最终落得一地鸡毛。比如,“卷”苦了企业,有的连生存都成问题,更无心、无力加大研发投入;“卷”伤了消费者,表面上得了价格实惠,但企业损失的成本必然要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上“找补”,导致消费者“吃暗亏”;“卷”惨了行业,从压榨上游企业、拖欠供应商货款到“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全行业微利甚至亏损。
进一步说,“内卷式”竞争伤害的不只是相关企业及行业。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一般是企业凭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赚取更高利润,带动员工收入增长、政府税收增加、社会活力提升。“内卷式”竞争破坏行业价值,扭曲市场机制,抑制企业创新动力,扼杀社会向上活力,危害性有目共睹。
去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从“防止”到“综合整治”,措辞的变化意味着态度更坚决、举措更有力。
聚焦综合整治,有人建议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支棱”起来,以创新破万“卷”。然而,商场如战场,企业不跟着“卷”,就可能会出局。必须看到,“内卷式”竞争只是市场表现,这一现象背后也有企业、市场甚至地方政府等主体的因素。“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破“内卷”注定是场攻坚战。
放大监管之力。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恶性竞争行为的干预,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同时,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归根结底是为了生存。营造更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涉企服务,是整治“内卷式”竞争的题中之义。
用好“有形之手”。有的地方为抢抓风口,不切实际到处“跟跑”,导致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有的为招商引资,使尽浑身解数“给政策”,提供不切实际的优惠补贴……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离不开个别地方推波助澜。当前,《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等已为保障竞争公平作出具体约束。各地应将相关政策要求落实到位,主动叫停“招商内卷”,在产业布局上因地制宜,杜绝一哄而起。
强化行业自律。去年下半年以来,多个行业协会召开研讨会、座谈会,或发出倡议、签署公约,倡导抵制低价恶性竞争。除了这种有益探索,行业协会还可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主动搭建平台,推动企业加强协商合作,携手走出“内耗”困境。
没有赢家的厮杀注定是悲剧,不产生增量的竞争毫无意义。“内卷式”竞争是发展的绊脚石,它在哪里出没,哪里就要共同说“不”、全力踢开。期待各方共同努力,引导市场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来赢得竞争优势。
(夏振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