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传千年 品“牍”中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3-10 07:21:43
责编:
徐文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简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中国人长期使用竹木简牍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简牍既让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更让人们深切感悟到文化的归属与自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皖鄂湘鲁甘五省党报,共同聚焦简牍文化保护与传承。
各地简牍发现情况
安徽
安大简的内容涉及《诗经》、楚史、儒家类古书和楚辞类作品等,1167枚竹简目前清洗及入藏保存工作已经告一段落。
阜阳汉简有《诗经》《周易》《苍颉篇》等20余种珍贵典籍内容。
湖北
湖北云梦是最早发现和出土秦简的地区,先后出土秦至汉初简牍八批次3000余枚。
其中,《秦律十八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备的古代法律文献,木牍家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家书实物。
湖南
湖南出土了近20万枚简牍,占全国出土简牍总数的三分之二。
其中,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中出土了3.6万余枚秦简,简文总字数超20万。
山东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4900余枚竹简。其中,《孙子兵法》与失传1700余年的《孙膑兵法》首次同墓出土,《孙子兵法》竹简为现存最早实物版本,《孙膑兵法》为存世孤本,填补了先秦军事思想传承的空白。
甘肃
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汉简之乡和简牍研究重镇,自1907年在敦煌首次出土汉简以来,百余年间先后有30多批次、6万多枚汉简出土,出土简牍具有数量多、发现早、研究历史长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