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简传千年 品“牍”中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3-10 07:21:43 责编: 徐文娟

声音

加强文物保护人才培养

不同于青铜器、金银器等文物,简牍往往内容晦涩难懂,研究群体范围小,被称为“冷门绝学”。

随着简牍大量集中出土,加之其保护修复难度大,专业人才极为紧缺。

当前,各地高校持续加大简牍学人才培养,但培养重点仍以简牍研究为主,简牍保护修复人才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钱家盛建议,整合学科设置,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确保文物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技术研究 提升修复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建议,加强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发力度。

“文物保护并非简单一个配方就能解决,它有很多调整。”方北松表示,技术需结合实际不断优化调整,做好简牍文物后期的保管维护,探索创新无止境。

“如果能在精度上实现突破,将更有利于信息提取解读。”方北松介绍,在一些抢救性发掘现场,如果能随身携带小巧的检测设备,将更有利于工作开展,希望这类便携性仪器早日研发投用。

在湖南建立“中国简牍中心”

3月4日从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南代表团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湖南代表团以代表团名义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在湖南建立“中国简牍中心”的建议。

湖南是学界公认的简牍大省,是全国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省份。为加强简牍的保护利用,湖南省出台的《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实施方案》对“湖南简牍保护研究与展示传播”作出了重点部署安排。

湖南代表团建议,批准在湖南成立“中国简牍中心”,并在后续建设中予以支持,协调国内有关省份文物部门与“中国简牍中心”共同创建中国简牍资源大数据平台。

筑牢文物保护法治屏障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依法治理进入新阶段。

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不可挑战的国家意志。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博物馆研究馆员王瑞霞表示,各地要根据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尽快完善地方法律法规,构建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为文物保护管理保驾护航;健全文物保护网络体系,牢固树立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理念。通过健全机构、人员配备到位、新技术手段应用等多种方式,建立起文物保护网。通过广泛宣传,让文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同时,通过文物部门与公、检、法联动,形成预防打击文物犯罪高压态势。

让简牍成为国际传播纽带

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陈天竺认为,简牍文化有重要国家象征意义,是珍贵的第一手原始文献,堪称中华文明“活化石”,其保护传承关系到文化根脉的延续。

“希望有关部门综合地域特点和学科知识,健全保护措施,集聚各方力量,妥善保护、长久传承这一中华文明重要载体。”陈天竺认为,要加强特色古籍简牍的保护、研究与创造性转化,让这种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冷门绝学”,重新焕发时代光彩。

陈天竺建议,推动简牍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纽带,通过出台专项政策,鼓励相关机构与海外收藏单位合作,联合举办简牍主题展览、学术论坛等方式,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相关新闻
为乡村振兴增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