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服务激活产业生态圈
■ 本报记者 王弘毅 本报通讯员 吕华
前不久,在来安县企业帮扶中心举办的一场企业家餐叙会上,集宏汽车总经理董自龙与邻座交换名片时,惊讶地发现:过去跨越800公里从青岛采购的铝型材,竟在“一墙之隔”的凤宇铝业触手可及。
“餐叙”来的商机,得益于当地政府有一套精心撮合的办法。据来安县委书记杨军介绍,2023年起,来安县将主题沙龙活动和企业家餐叙会制度化,从“圆桌饭”到“车间行”,从“政策宣讲”到“痛点解剖”。一场活动下来,有人签了订单,有人找到了技术伙伴,甚至还有企业当场“拼单”采购设备。
近年来,来安县以深化企业帮扶改革为抓手,主动当起企业间的“红娘”,推动县域经济协同发展。该县把散落在全县的工业“家底”编成《来安县工业企业产品和设备对接目录》。翻开这本“企业黄页”,从一颗螺丝钉到整条生产线,本地能供给什么、需要什么一目了然。仅来安经开区就有百余家企业通过这本册子“结对子”,一年省下“真金白银”超3000万元。
“真快、真高效!”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万吨合成氨项目负责人何杉杉惊叹办事效率的提升。通过“一门受理、云端并联”智能中台,土地报批与施工许可等10个环节同步推进,该项目仅用58天便集齐“五证”。
2025年以来,该县创新推出“申报即办结”极速通道,通过AI预审、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对符合条件的事项实行“秒批秒办”,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标准化流程,让企业“一次申请、一套材料、一并审批、一个批件”,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如果说效率是硬功夫,那么政策“滴灌”则显软实力。安徽联科新材料的实验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团队正与企业技术人员攻关高性能改性塑料。通过“科技副总”机制,企业柔性引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夏志杰,成功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特种材料。
“企业的困难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来安县企业帮扶中心主任张志山表示。目前,该县已构建“四上企业”管家式帮扶机制和企业全生命周期增值化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全方位收集企业诉求。截至目前,累计举办产品供需对接和产学研等主题沙龙活动20余场,解决企业困难问题569件,办结率100%,企业满意率超过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