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是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这一创新实践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科技小院是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科技小院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既是对其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期待。因此,我们应增强政策支持与引导,规范科技小院建设,持续发挥科技小院的支撑引领作用。
坚持系统思维,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大平台”。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日益复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销售环节,而是涵盖了从种植、养殖、加工、物流到销售等多个环节。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涉农院校需要办大科技小院,实现从最初的农技指导升级到农业全产业链赋能,让“小院”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平台”。办大科技小院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融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品牌打造、市场营销、文化建设等学科领域,提升科技小院聚力育人、协同创新、融合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万花筒”。在实践中,要以“集群化”方式推进,实施“大兵团作战”,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以及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地区为单元,围绕绿色低碳、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人居环境治理、智慧农业等农业发展关键问题,进行重点布局,加强统筹规划,建设区域科技小院集群,提升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强化资源整合,形成多元互动“共同体”。建好科技小院,不仅仅只是涉农高校的“家务事”。一方面,科技小院建设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农村部门、科技部门、高校院所、企业、涉农组织等多个主体。另一方面,科技小院在落实好国家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高效对接“江淮粮仓”建设、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省“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示范创建等重大决策部署时,需要凝聚多方合力。因此,我们要强化资源整合,以开放的理念,切实将科技、人才、创新优势与地方资源、政策、区域优势有机融合,让科技小院成为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共同体。高校要建立“统分结合、分层管理”的科技小院建设一体化工作格局,有效整合学科、专业、平台及师资等资源,共同唱响科技小院建设“合奏曲”;强化校际合作,按照“统筹协调、共建共享、协同联动、融合发展”的原则,建构不同层次、不同优势高校间的合作网络,有效拓展“朋友圈”;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主动学习兄弟高校先进经验,并结合安徽资源禀赋,形成“各地不一、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科技小院生态,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安徽模式。职能部门应健全与科技小院相关的配套制度,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科技小院一定的优惠政策,降低其建设和运营成本,鼓励科技小院将科研成果快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引导科技小院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联合,开展业务合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圈”。科技小院的任务在于将育人过程与产业需求、社会效益深度绑定,解决农村“人才下不去、技术用不上、产业做不强”的痛点。充分发挥科技小院示范引领作用,就需要搭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综合平台,推动农科教深度融合,打通教育、科技、人才服务农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广大学生锤炼强农兴农本领,提供宽阔的社会历练渠道与广阔的实践锻炼舞台。在教学环节中,应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强化案例教学,以“科研进田间、问题进课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前沿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环节,强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系统研究方法训练,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作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学术前沿研究;在社会服务环节,组织学生全面融入乡村,拓宽基层实践渠道,鼓励更多师生到农业生产生活一线,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同时,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平台、人才、科技、资源等协同优势,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带动技术落地,技术反哺人才成长”的飞轮效应。
小院虽“小”,依托的是涉农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力量,孕育的是广袤乡村的美好未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不断完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小院成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张庆亮 作者系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