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基层创新故事】乡镇青年干部“种菜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6-03 06:50:12 责编: 武静

5月26日,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种菜大户严青指着刚收获的四季豆竖起了大拇指:“这菜卖相不错,我徒弟长本事啰。”

“你徒弟是谁?”记者问。

“她呀。”严青指着一旁的镇政府宣传干事胡巧巧。“我真没想到她能把菜种出来,去年还嫌弃她连菜苗品种都分不清。”严青继续说。

1998年出生的胡巧巧来自安徽池州,去年通过招聘考试进入仙源镇政府工作。

“感谢师傅指点,我才能种出这么多这么好的菜。”胡巧巧笑着说道。

去年底,镇党委书记孟风华与镇农机专家胡黎明商讨,要把镇政府旁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号召青年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动手种菜。“现在乡镇里工作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没有干农活的经历,与农业农村农民隔了一层。如果他们自己动手把菜种出来,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就会更顺畅。”孟风华说起这个倡议的缘由。

仙源镇是城郊型农业大镇、黄山区果蔬主要产地,有大棚蔬菜基地1100亩,露地蔬菜基地600亩,年蔬菜播种面积达5000余亩,蔬菜专业大户近100户。该镇70%以上的村民都从事瓜果蔬菜种植。

“种的是什么不重要,种不种得出来也不重要,关键是种的过程。”胡黎明的话里藏着玄机。

很快,胡巧巧和从事综治工作的同事鲍冬找到严青,要拜师学种菜。

“当时我说,小姑娘,你们还是把笔头工作做好吧,菜农不好当。”严青对记者回忆道。

吃了“闭门羹”,胡巧巧白天工作,晚上研究,一个月的时间,她把之前一知半解的仙源镇农业发展情况钻研了一遍。同时,一套专业的“种菜装备”也添置到位。

“那天她穿着胶鞋、头戴草帽、拎着锄头到我面前,我差点没认出来。”严青说,看着眼前这位城里姑娘一副农民打扮,他决定“收她为徒”。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镇里发展农业、大棚培育、商超对接等工作有了具象化的认知,还帮助我师傅解决了家中偏远蔬菜大棚的灌溉难题。”胡巧巧感慨道,自己不仅充实了在农村工作的闲暇生活,更重要的是与当地百姓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书记孟风华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些外地的年轻同事晚上都住在政府宿舍,之前下班后大家就各自回屋,现在好了,聊种菜越聊越起劲。”

“白天村民们都在地里干活,晚上我们会去走家串户,他们都很欢迎我们。”鲍冬对记者说。

“4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我在自己种的菜地里看到四季豆开始长果子了,激动了一晚。”胡巧巧说,自己把种菜的喜悦都发布在朋友圈里。

初夏的傍晚,记者走进这个“菜鸟初耕地”,茄子、扁豆、西红柿、瓠瓜、辣椒、西瓜……尽收眼底。谁能想到,三个月前,这片杂草丛生的空地被盘活成了如今的“初心试验田”。

“吃不完,根本吃不完。”镇长卢光潮指着丰收的西红柿说,这批农作物成熟后,会赠给镇里的敬老院和贫困家庭。

农技专家胡黎明踩着松软的田埂穿行,随手扶正一个已经成熟的瓠瓜:“看这长势,今年怕是要把敬老院的菜窖装满咯!”

“以前下班刷手机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现在闻着泥土味儿才踏实。”胡巧巧向记者展示着自己手上的老茧。这个曾分不清韭菜麦苗的城里姑娘,如今能闭着眼说出十二种常见病虫害特征。

“泥土是最好的考官。”孟风华望着这片菜园感慨,以前坐办公室的干部现在下村时会下意识查看土壤墒情,调解纠纷时还多了几分庄稼人的实在。

·编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仙源镇的年轻干部们在躬身劳作中褪去了“书生气”,沾满了“泥土香”。这场特殊的“种菜实践”打通了与群众的情感壁垒——干部脚下沾泥,群众心里有底。当青年们放下手机拿起锄头,在田埂间读懂民生,乡村振兴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 本报记者 李丹青

    相关新闻
“挥拍”十年,皖西小城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