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听诉求、记难题、转工单,省12345热线话务员以声音传温情、以专业解民忧——
他们,“转译”民声直连民生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9-22 06:19:42 责编: 刘东伟

“您好,这里是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近日,清晨8点的安徽省12345热线大厅,电话铃声已此起彼伏。耳机戴上的瞬间,话务员于蕊的世界便只剩下两种声音——听筒里传来的诉求,和键盘敲击的回应。

电话那头,可能是偏远山村村民对医保政策的困惑、企业负责人对审批流程的疑问,也可能是市民对城市治理的急切建议。这些零散、细碎甚至可能带着情绪的“民生呼声”,正是通过话务员的耳朵和双手,被精准“转译”成一份份清晰、规范的工单,送往全省各地的职能部门。

省12345热线中心共有55名话务员,平均年龄31岁。他们与全省2200余名12345热线话务员一起,成为隐身在热线背后的“民声译者”,用24小时不“打烊”的倾听,架起连接群众与政府的暖心桥梁。

用耐心接住每一份“急难愁盼”

“刚才电话里的阿姨,让我想起了老家的父母。”于蕊摘下耳机,轻声对记者说。按照省12345热线话务员的工作要求,接听电话时对来电者应称呼“女士、先生”,可这一次,她却破了例。

“当我得知她老伴过世、子女在外、一个人独居的处境,我情不自禁叫了她一声‘阿姨’。”“阿姨,您别急,我在听。”于蕊耐心倾听老人诉说、慢声细语作政策解答。

“姑娘,你解答得真好!我都听懂了。”老人的声音里满是感激。这份简单的肯定,让于蕊心里甜甜的。

“每一通来电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作为话务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于蕊说,当群众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人在意、诉求有人办理、过程有人跟进,紧绷的情绪自然会缓和,沟通也会变得顺畅许多。

话务员杨珍对此深有同感:“接电话时,得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同理心去共情,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是真心想帮他们。”

作为热线,受理的不少来电涉及“疑难杂症”,群众积累的情绪急需一个“出口”,话务员则站在了“风口浪尖”。

“虽然理解来电群众的情绪,知道他们‘对事不对人’,但是接到‘不友好’电话,还是会让自己的情绪高度紧绷。”杨珍告诉记者,有时候挂断电话,眼泪就会掉下来。但是只要电话仍在接听,她就会努力调整情绪,引导群众理性表达问题。

“接电话就像开盲盒,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不友好电话’。”杨珍笑着形容自己的工作是“高情绪劳动”,但她也理解,群众之所以有情绪,有时是因为问题没得到及时解决。“所以,把政策讲准、把工单记对、把问题传好,就是我们该修炼的‘内功’。”

在省12345热线中心的员工休息室,靠墙摆放的一排柜子里,几十个透明小储物箱整齐码放。“这都是话务员的私人物品。”话务主管郑学娟告诉记者。

由于12345热线24小时服务,于蕊和杨珍等话务员的私人物品都装在小储物箱里,箱随人走。有意思的是,每个箱子最上面,都放着一本笔记本,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培训重点、政策要点,还有话务员自己总结的答题技巧,字里行间全是用心。

“我们的电脑里有个‘知识库’,通过搜索关键词,很多常用问题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于蕊介绍,但大多数时候,话务员在一通接一通电话中,早已将不少政策和知识点熟记在心,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调用。

“政策会更新,新的知识点在不断增加,我们得跟着学才行。”杨珍笑着说,这份工作看着是接电话,其实也是份“知识型”“专业型”活儿,每当在电话里帮群众把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用细心盯紧每一个“民生问题”

话务员写好的工单,并不会直接送到职能部门手中,中间还隔着一个关键角色——工单审核员。张家正就是其中一员。他在成为工单审核员之前,做了7年的一线话务员。

“我的任务是整理工单、审核,以及协助派单、督办等。”张家正说,他每天要审核、派发近百份工单,每一份都得仔细看——先核对信息有没有错漏,再判断该派给哪个部门,确保“精准投递”。

最让他费心思的,是工单的督办工作。“一方面要盯着快到期的工单,提醒办理单位别超时;另一方面是对群众不满意件,查找问题后,再次研判,根据具体情况重新调整派单。”张家正表示。

一次,马鞍山市一位水产养殖户拨打12345热线,反映上游开闸放水,蓝藻、水葫芦俱下,污染了自家鱼塘水质,认为是上游没做好清理工作,希望能尽快解决水质问题。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市,前后派了五六次单,各市分头办理,整体效果不好,群众表示“不满意”。12345热线一方面联系养殖户做好解释,另一方面提级办理,省生态环境厅牵头推进源头整治、分段清理,问题得到解决,群众回复表示“满意”。

郑学娟告诉记者,对于多次交办,群众仍不满意的工单,省12345热线会进行集体评议,研判承办单位是否办到位,并采用多种形式督促办理。

“群众把12345热线的分量看得很重。”采访中,这句话被话务员反复提及。“我们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得把群众的问题当成自己的事,认真对待、推动解决。”郑学娟说。

当然,12345热线也并非“万能钥匙”。工单审核员徐世新解释道:“像涉访、涉诉、涉密这些不在受理范围内的工单,我们就说清楚原因,告知相应的渠道。”

除了审核、督办,徐世新还会客串“培训老师”:“有时候在工单里发现,有些话务员对某个业务不熟悉,我就会找他们当面聊,把知识点讲透,避免下次再出错。”

用匠心守好每一次“服务质量”

“为保证通话质量,您的通话将被录音,敬请谅解。”群众拨打12345热线时听到的这句话,并非走过场,而是真的有人会去抽检通话录音。王小宏的工作就是如此,她被称为“质检员”。

“每个月,我们会从所有来电录音里随机抽取,重新听一遍,查看话务员的应对情况,态度是否真诚,答复是否专业。如从中感受到话务员情绪波动,比如声音发紧、语气不耐烦,就会报告给班长,提醒其注意干预。”王小宏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质检员还会从录音里“挖问题”,为后续培训提供意见建议。“有一次,一通来电咨询安徽省高层次人才享受政策情况,我们的话务员就存在引导不准确问题。”王小宏说,后面他们专门咨询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方给了一个固定的业务引导电话,从此这个电话就被更新到“知识库”,也列入话务员的培训课程,确保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能精准答复。

李宣是一名班长,管着十来名话务员。“我们4个班组的班长,轮流值周,负责交接班、检查卫生安全、管理现场秩序等工作。”李宣说,她每天都会在热线大厅里来回巡视,留意话务员状态——有没有人声音突然提高,有没有通话时间过长……

要是听到话务员遭遇谩骂、情绪快要崩溃,李宣会第一时间过去:要么找资深话务员帮忙接电话,要么自己亲自上阵;等电话结束后,再把受委屈的话务员拉到休息室,递杯热水,陪她聊聊天,帮她疏导情绪。

“班组之间有时候还会举办‘吐槽大会’,比比谁的电话更难接。”李宣笑着说,这样既是把心里的委屈、烦躁说出来“发泄”一下,更是一起琢磨办法,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就能更从容应对了。

作为班长,在话务高峰的时候,也要亲自下场,进行电话接听。“屏幕上能看到群众等待数,每当进入话务高峰的时候,大厅里气氛就紧张起来,工作群里会催大家提高接听效率。班长和话务主管也会立即化身话务员,减少群众等待时间。”李宣介绍。

除了话务员、工单审核员、质检员、班长,省12345大厅里还有一群“幕后英雄”:培训师会定期更新课程,帮大家补全知识短板;驻场外援则来自省卫生健康委、医保局和公积金中心等群众咨询高频的部门,坐在大厅里随时待命,遇到复杂业务,能第一时间给出专业答复。正是这些人齐心协力,才让热线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高效运转不停歇。

在省12345热线大厅的一面墙上,悬挂了一排锦旗。“群众来电告知要送锦旗,我们都婉言谢绝,这些都是不打招呼直接送来的。墙上挂的只是群众表扬的一小部分,今年以来全省热线及办理单位共接到群众表扬8140次。”郑学娟说,锦旗挂在这里,就是为了时刻激励我们,鞭策我们把服务做得更好。

记者阅读了几面锦旗,上面写道:“不搞形式,实干为民。”“为民解忧,热情高效。”“指引人生路,安慰暖人心。”“说最温柔的话,干最靠谱的事。”……

(本报记者 刘良慧)

    相关新闻
【日新江淮·创新之问】追光逐能,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