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日新江淮·创新之问】壮大县域经济,如何强支撑提能级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9-24 05:14:48 责编: 刘东伟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

据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我省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上榜赛迪“百强县”榜单,分别居第54位、第68位、第72位。2024年,全省59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万亿元、占全省47.4%。

县域强则省域强。经济强省大都强县如林,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全国首个GDP超5000亿元的县级市江苏昆山、“小家电之都”浙江慈溪、“中国鞋都”福建晋江等超级强县(市),更是以特色鲜明、实力超群的产业集群闻名于世。

与经济强省相比,安徽的县域经济总量不大、能级不高、特色不鲜明。产业兴则县域兴。找准县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才能壮大县域经济,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拓宽空间、增添动能。

主动“搭车”,与中心城市共生共赢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举办期间,肥西县政府与汽车玻璃行业领军企业福耀集团就新的合作项目签约,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再落一子。

紧抓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机遇,肥西近年来大力招引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福耀玻璃之外,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尊界超级工厂、全球最大的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奥托立夫等纷纷落户,初步形成高端整车引领、核心零部件行业龙头汇聚、后端检测服务齐备的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

近水楼台先得月。肥西、肥东、长丰能够上榜赛迪“百强县”,最大凭借当然是合肥的强势崛起。合肥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强大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给都市圈内县域招引优质项目、集聚要素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对于地处中心城市都市圈内的县域来说,如何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充分发挥背靠大树的区位优势,借梯登高、搭车前行。

不只是合肥“老三县”,舒城县立足紧邻合肥的区位优势,紧扣联宝、京东方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市场需求,精准招商,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精密结构件产业高地。既属省域副中心芜湖市所辖,又处于合肥都市圈内的县级市无为,加强与比亚迪、奇瑞等龙头企业的合作,推动电线电缆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伸,当地10余家电缆企业切入汽车线束赛道,拓展了市场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同样处于中心城市都市圈内,也有一些县域在产业发展上相对沉寂,其产业布局与中心城市缺少衔接,互动较少、关联度不高,未能很好利用区位优势促进自身发展,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

“善用优势、‘搭车’都市圈,不能靠被动地坐享中心城市的产业溢出。”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院长洪功翔认为,县域要主动“上车”,认真分析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战略规划,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实际条件,找准切入点,主攻耦合点,实现共生共赢。

位于南京都市圈内的来安县,在谋求与中心城市的产业共生上可圈可点。来安主动围绕南京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做配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汊河片区,形成了集聚上百家企业、具有相当规模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南京在江北新区打造生物医药谷,来安利用汊河片区要素成本低的优势,与江北新区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区,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在江北新区,生产在汊河片区。

“我省与江苏、浙江接壤线绵长,多个县域位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辐射范围内,应当千方百计用好有利条件,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将都市圈发展的巨大势能转化为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强劲动能。”洪功翔表示。

用活资源,拓宽做长产业链条

怀宁县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雨水充足,光照适宜,是蓝莓天然适生地。当地利用自然条件,打造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蓝莓及关联产业年产值突破85亿元,挑起县域经济的大梁。

凤阳县充分利用特有的石英砂资源,从普通玻璃到光伏玻璃制造再到光伏组件,形成了一条硅基产业链,光伏玻璃年产能接近全国1/4,2024年集群产值超300亿元。

从怀宁和凤阳的实践看,立足资源优势做文章,是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有效路径。在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安徽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徐亚平看来,这样的产业集群,根扎得深,不容易发生产业外迁,但事物都有两面性,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县域,可能存在资源产业周期性波动大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一业独大”的发展格局,陷入路径依赖。

明光凹凸棒基新材料产业以凹凸棒下游应用产品及绿色涂料产品为核心,上游延伸至矿产开采加工,下游延伸至化工、医药、新型建材、环保、航空航天等众多行业。截至2024年,明光市已集聚凹凸棒产业链企业108家,实现年税收4.81亿元。

由此不难看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要依托资源,但不能局限于资源。用好用活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是资源型县域经济摆脱路径依赖、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具体而言,要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进军,以广度和深度将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同时,大力提升技术含量,增强应对周期性波动的能力。此外,还要创造新路径,挖掘内生动力,培育非资源型支柱产业,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相较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我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县域,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提升空间。”在徐亚平看来,我省部分县域产业还停留在原材料供应和初级加工阶段,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尚未完全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步伐较慢。

“由于发展阶段、资源条件、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差异,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因地制宜。”徐亚平建议,我省相关县域应立足自身实际,精准发力,特别是要针对县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善于借助外力,通过招大引强,打造龙头、链主,加强技术对接、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推动资源产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赋能,拓宽做长产业链条,使资源优势更好地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精耕深耕,争做细分赛道领跑者

不出园区可造一架通航飞机,芜湖市湾沚区“十年磨一剑”,瞄准航空航天领域大院大所、龙头企业,通过招引整机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实现通航制造从“零基础”到全产业链的跨越,去年湾沚区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太湖县盯准“一张膜”,把功能膜材料确立为县域首位产业,招引100余家功能膜企业落户,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散到聚打造“中国膜都”,已发展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聚焦细分赛道或特定领域,做好“无中生有”文章,是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一条重要路径。一些产业的链条足够长、盘子足够大,蛋糕不只是给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所准备的。只要选准路子,普通县域也能有所作为。潜山市的刷业、太和县的发艺产业、界首市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等,都是成功案例。

不过,县域在特定产业领域或细分赛道上发力,从无到有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难。省工信厅近期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我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品牌,但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影响力和辨识度还不强,缺乏像晋江鞋服、慈溪家电等能够在国内外叫得响、记得住、想得起的产业地标。在产业层次上,我省一些县域集群主导产品附加值不高,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

如何突围,做出“名堂”?需要在打造公共品牌和推动产业升级上聚焦发力。

比如潜山刷业,坚持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刷制品质量监督检测研发中心,与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7个省外研发“飞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潜山已培育形成涵盖民用刷到高端工业刷的“千个产品、万种型号”产品矩阵,环卫刷、工业刷、民用刷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0%、70%、30%,“中国刷业之都”的品牌在行业内叫响。

无论是打造品牌,还是以创新求升级,都需要坚持长期主义,持之以恒地努力。“集群培育必须立足特色、明确方向、久久为功。找准赛道是前提,精耕赛道是关键,深耕赛道是保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表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需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系统性、长周期、精细化支持政策,加大根企业、种子企业培育,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努力在细分市场做成赛道冠军。

(本报记者 汪国梁 张彩莉 吴量亮 许昊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