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致敬!劳动者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5-02 07:57:19 责编: 徐文娟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全省广大职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为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奋勇拼搏、倾力奉献,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我省57名全国劳动模范和22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本报选取了部分人物,采访他们的奋斗故事。

刘雷锋:情暖百姓的“鸿雁”

■ 本报记者 江敏

右为刘雷锋。

一个人、一辆车,累计行程19万公里,投递报刊748万份、信件39万件,从未发生过缺报少刊、丢村甩点、捎转邮件等情况,邮件妥投100%……

联系到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濉溪县分公司投递员刘雷锋时,他正穿梭在乡里乡间,将一份份邮件、报刊完好地送到邻里乡亲的手中。

2007年,29岁的刘雷锋告别繁华的都市,选择回到家乡从事邮政投递业务。刚开始工作的刘雷锋由于对投递线路不熟,在投递路途上走了不少“冤枉路”。为了尽快熟悉业务, 他向书本学习、向老职工请教,白天投递时用笔记下用户的地址、联系电话以及画上用户家庭的住址草图,晚上复习当天的工作笔记。不到一个月,刘雷锋就熟悉了所投递区域的各项信息,并摸索整理出一套系统全面的投递方法。

由于投递的村子多,为提高分发效率,刘雷锋想出了自己的招数,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到岗,边学边练,以工带练;每天下班后,再抽出半个小时进行专门训练。

乡间奔走,派发的是邮件,温暖的却是人心。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加,原来的住户大都迁到新居,信件、包裹等投递难度加大,经常出现“原址查无此人”“地址不清、不实”的邮件。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刘雷锋都反复询问周围住户,实在打听不到收件人的地址,就到派出所户籍科询问。多年来,他为100多件地址不详的邮件找到了“主人”。“按照正常处理流程,我可以贴上批条退回,但一想到还没有尽到最大努力就将邮件退回去,心里沉甸甸的,始终放不下。”刘雷锋说。

2022年,刘雷锋到南坪镇镇级运营中心工作,在南坪支局分发室里,他每天会提前把当天的投递工作安排好,100多种报纸、杂志,出发前都要一一归类。

“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积极向上”是刘雷锋多年来坚守的职业心语。在他的影响下,儿子也光荣地加入了投递员队伍。

李立新:创新求索的实干家

■ 本报记者 李明杰

左为李立新。

五月的阳光洒在合肥市望江东路的一栋绿意盎然的大楼上,中国化学所属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立新正忙碌着,谋划公司实现更大发展。

1991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的李立新进入中国化学东华公司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公司发展苦钻研、铸匠心。

90年代末,用于制造树脂、涂料、纤维等材料的三聚氰胺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但其生产过程存在副产尾气难处理的问题。李立新带头进行技术攻关,开发出“三聚氰胺尾气制尿素工艺技术”,成功地将废气转化成高价值商品,为中国三聚氰胺行业健康发展开辟了新路。

2005年以来,李立新勇担开拓市场的重任,推动“技术经营”。面对乙二醇的“进口依赖”,东华公司开展了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的开发合作。在此期间,李立新全程参与了技术的工程放大和市场推广工作,助力公司获得了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质量创新大赛最高奖等。该技术让乙二醇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相比20世纪90年代降低了一半,成功推动了中国的“穿衣革命”。

2021年9月,李立新任东华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他带领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围绕行业前沿趋势和市场需求,创新建立技术带头人机制,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践行中国化学“T+EPC”模式,根据业务领域精准调整国内外市场经营布局,助力东华公司在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领域,和南美洲、南部非洲、东南亚等国别市场,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作为企业的掌舵人,李立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践行“敢为人先,笃实力行”的企业精神,团结带领全体职工为再造一个更高质量的中国化学砥砺前行。近年来,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环保产业优秀企业家”等称号,相继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刘琴:奏响致富曲的“牛状元”

■ 本报记者 刘良慧

左为刘琴。

在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养殖户刘琴的名字为大多数村民所熟悉。她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养牛事业上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的领路人。

2001年,敏锐的刘琴察觉到当地肉牛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心中燃起了创业的火苗。“当时就想着,与其出去打工,不如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2002年,刘琴和丈夫带着仅有的4头牛,踏上了养牛之路。创业初期,困难接踵而至:技术匮乏、资金短缺……刘琴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没技术就去学,没钱就想办法借、去贷款。”她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并坚持自学,逐渐掌握了科学的养殖方法。

在刘琴的努力下,养牛场年出栏量达到400头。随着规模扩大,她意识到,要想让养牛场持续发展,技术革新至关重要。她开始注重牛的营养搭配,还积极与科技人员合作,解决养殖过程中的难题。

2017年,刘琴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琴宏畜牧养殖女子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托养、让农户领取幼牛养殖等方式,最多的时候带动100多户农户养牛。刘琴为养殖户提供场地、饲料支持,无偿提供技术,帮助他们销售肉牛。在她的带动下,太平村的养牛业蓬勃发展,如今已有85户养牛,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村。

每天清晨6点,刘琴就会来到养牛场,开始一天的工作。“以前都是自己喂牛,现在虽然有工人,但我还是习惯来看看,心里踏实。”下午5时许,她又会回到养牛场,查看牛的生长情况。即使已经52岁,在农忙时节,刘琴依然亲力亲为,和工人们一起粉碎饲料、打扫牛舍。

从养牛“小白”到“牛状元”,刘琴用自己的奋斗故事诠释了新时代劳动者的风采。“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谈及未来,刘琴眼神坚定。

张杰胜:毫厘必较的测量员

■ 本报记者 江敏

左为张杰胜。

精密测量是施工者的眼睛,是建设的方向盘,毫厘之差都会给项目成本或工期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现任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的张杰胜,3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测量工作,专注于计较“毫厘之差”。

2006年早春,合宁铁路,中国首条有砟高铁,建设伊始便面临±2mm的极限轨道精度挑战——如同百米跑道上不容一枚硬币的偏差。

“传统方法误差太大。”面对难题,张杰胜彻夜研究。从童年玩弹弓的简单原理中获得启发,经过72小时验算,他首创的“三点一组”曲线拨量计算法横空出世。首列动车组以“硬币不倒”的平稳姿态通过测试段,实测精度从±10mm跃升至±1mm,远超设计标准!

这种对“毫厘”的执着,在我国雅万高铁建设中达到新高度。2017年,面对万隆火山沉积岩地质难题,张杰胜带领团队驻扎现场98天,提出了次固结工后沉降计算方法,建立沉降模型,该项技术荣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汽车试验场是检验汽车综合性能的“终极考场”。张杰胜先后参与建造了20余座汽车试验场的测量和技术攻关工作。2015年,国内最大综合性汽车试验场一汽大众长春汽车试验场开工建设。面对曲面摊铺±2mm的技术要求,他带头进行艰苦的技术攻关,首次提出一套“三线交会、双向校核、三维同步”的定位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测量误差难题。后经德国专家对7500余个压实点的全过程检测,高速环道的曲面平整度在±2mm以内,远超欧美标准,打破了“中国人干不了”的论断。

在张杰胜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塔尺。这是1994年他参与京九铁路建设时的第一件测量工具,彼时,24岁的他每天扛着12公斤的仪器翻越大山。2024年底的工作会上,他把塔尺传递给了徒弟。

近年来,张杰胜牵头成立“张杰胜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攻克了近百项技术难题。工作室也先后走出了2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近百名技术骨干。今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张林兵:扎根乡村的渔业能手

■ 实习生 储宁靖 本报记者 班慧

左为张林兵。

近日,在铜陵市义安区顺安镇的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里,连片鱼塘水波轻轻晃动,成群鱼苗在阳光下游弋觅食。“这些鱼叫大口黑鲈,也可以叫作‘皖鲈’,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强等特点。”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林兵介绍,大口黑鲈肉质洁白肥嫩,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深受消费者青睐。

作为一位从思想到实践都散发着“鱼乐”情愫的返乡创业新农人,张林兵一直深信农村天地大有可为。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外打工的张林兵选择返乡进行渔业养殖,虽然前期取得了一些收益,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市场意识,最终以失败收场。

“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之后,张林兵不断进行复盘和反思,“搞好水产养殖,光靠勤劳和不怕吃苦还不成,还必须要踏准市场节拍,掌握科学养殖和管理的方法。”1999年他又先后奔赴江苏、浙江等淡水产业发达地区,从事养殖、经营和销售等工作,逐渐掌握了渔业市场行情和水产养殖技术。

2011年怀揣“渔业梦”的张林兵再次回到家乡开始第二次创业,成立了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率先搭建新型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成功选育新品系大口黑鲈“皖鲈”、攻克大口黑鲈反季节繁育难关……张林兵瞄准了技术和市场深耕,推动公司完成了从单一养殖场向苗种繁育推广一体化现代化渔业的转型。“一定要创新,要努力站在技术的前沿,成为引领者。”张林兵回顾这次成功创业感慨道。

致富不忘带乡邻。近年来,张林兵一直回馈社会、帮扶其他养殖户发展。他致力于打造“池塘创新养殖技术联盟”,涵盖全国30个省市区,把专家们拉到了渔民的面前,手把手帮助养殖户们解决各种疑难杂症。除此之外,他还与周边村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些年,张林兵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相关新闻
我省首次入选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