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徽商报讯 云海奇观、日出佛光,黄山风景区明确开发东海景区、建设云谷索道,让这个世界地质公园再次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国土厅获悉,我省正逐步加大地质遗迹保护力度,近年来安排专项资金修缮古迹古建筑,并对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等地质公园的保护性开发及景观与文化融合发展等,展开国际专题研讨。
黄山风景区再开发
黄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因风景独特、秀美而享誉中外,也是我省旅游、风景、地质遗迹研究的宝贵财富。日前,省环保厅对黄山东海景区开发有限公司黄山风景名胜区云谷索道下半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进行公示,让黄山风景区下一步的开发再度引起关注,而黄山市政府去年公布了东海景区初步规划。
作为著名风景名胜地,黄山的秀美景色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分不开。省国土厅地环处17日介绍,黄山世界地质公园面积160.6平方公里,地质主体是花岗岩。这些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历了地球内外力量的作用与改造后形成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实际上,被誉为“黄山四绝”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均由黄山花岗岩不同期次侵入的岩石结构、断裂节理构造、后期风化侵蚀和特定的中高山自然环境造化而成。上世纪30年代,我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发现的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震惊世界,打破了“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冰川”的结论。几十年来,对于黄山第四纪冰川存在与否的争论,虽从未停息,却有效地推进了第四纪冰川科学的发展和黄山地质科学研究的进步。
我省地质遗迹丰富
黄山是世界地质公园,有着相同名号的还有天柱山地质公园。
面积107.64平方公里的天柱山地质公园,以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经典地段、崩塌堆垒型花岗岩景观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群而闻名于世。在距今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薄弱的天柱山地区上侵;距今6500万年前后,郯(城)-庐(江)断裂带持续活动,致使天柱山花岗岩强烈抬升逐渐出露于地表;自距今约260万年的第四纪以来,在地球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今天的天柱山花岗岩奇峰、怪石、洞穴、峡谷等自然地貌景观,被誉为“东方最美的花岗岩峰丛景观带”。公园南区出露的超高压变质带地质遗迹,以含金刚石、柯石英的榴辉岩为代表,是2.27亿年前三叠纪末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折返的产物,具有世界地质意义;其南缘形成的潜山盆地已发现大量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被誉为“亚洲哺乳动物重要发源地”。
除了上述两大世界地质公园外,我省还有齐云山、淮南八公山、浮山、祁门牯牛降、大别山(六安)、九华山、广德太极洞、南陵丫山、灵璧磐云山、繁昌马仁山11处国家地质公园,还有石台溶洞群、明光女山(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火山口,本报曾报道)、合肥大蜀山紫蓬山、砀山古黄河、含山褒禅山5处省级地质公园。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今,我省已建立了18处地质公园。
省国土厅地环处介绍,我省分属于华北陆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三个大地构造单元,形成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不同地貌单元,地质遗迹丰富。地貌景观主要有花岗岩地貌、岩溶地貌、火山岩地貌、碎屑岩地貌景观、构造地貌景观等几大类。
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在我省有17处(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岩溶地貌典型地质遗迹点20处(凤阳山、太极洞等),碎屑岩地貌景观12处(皖南古盆地中趁机的侏罗纪紫红色砂岩等形成的丹霞地貌景观),火山岩地貌景观6处(沿江平原地带、大别山区、皖中地区),构造地貌景观9处(大别山、皖南山区),水体景观21处,地层剖面遗迹11处(磐云山、八公山等),古生物地质遗迹景观11处(淮南生物群、皖南恐龙等)。
在这些地质遗迹中,有不少非常典型而又稀有。
例如,合肥大蜀山、紫蓬山地质遗迹景观,基本保持着自然状态。大蜀山是一座国内罕有的城中死火山,位于合肥市主城区西10公里处,孤丘独峰,海拔284米。在地史上,合肥为一断陷盆地,坐落在4个断裂带上。在6500万年前,这里同江淮大地一样,熔融的岩浆如一条燃烧的火龙,在地层的控压下,寻找出露地表的通道。终于,它找到了通向地表的裂隙,不过已精疲力竭,只能拱涌而出,一如熬煮的稀饭,漫溢出一堆山丘,就是大蜀山。
加大遗迹保护力度
省国土厅介绍,我省非常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
在地质公园方面,我省加强了规划管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分级保护,有地质公园的城市,除淮南八公山外,当地政府均已发布实施相关保护规划,严令禁止在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开展可能造成破坏的工程建设。
我省还加大地质遗迹保护资金补助,省财政每年下拨1000万元地质遗迹保护专项资金,近几年,每年安排5个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平均每个项目补助资金200万元。目前,我省2个保护利用项目已批准实施,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680万元。此外,省国土厅会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实施了《安徽省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管理办法》。
在保护的同时,省国土厅还加强对地质公园建设的指导检查,加强对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督查,加强地质景观与文化融合等工作。我省地质公园的建设,加快了地质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截至去年底,全省国家地质公园共接待游客11750.2万人,门票收入1026.312亿元,旅游经营收入8497.606亿元。博物馆接待游客3015.4万人。还推动了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特产商品销售、餐饮、住宿等各产业发展。
在助推扶贫方面,截至去年底,全省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发展解决贫困人口直接就业人数15754人,间接就业115926人,带动22个贫困村29213人整体脱贫。(记者 郜征 通讯员 赵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