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徽评
【地评线】徽评:找准便民“小切口”,托举“民生为大”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5-09-19 15:10:57 责编: 武静

“以前在市中心找车位,转十几分钟是常事,现在打开手机小程序,附近有多少空车位、怎么收费一目了然。”合肥市民吴先生的切身感受,正是安徽省“便民停车行动”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今年安徽把便民停车行动作为省级民生实事来推动,“停车位好找了”,成为市民的切身感受。

同样获得好评的,还有地铁里的便民之举。最近安徽省首个“市事通政务服务便民驿站”在合肥轨道公司市政务中心站正式上线。5台智能自助终端机器覆盖人社、医保、不动产、综合及驾驶人自助拍照体检等服务。同时全程与地铁站运营时间同步开放,早起赶路、下班路过,随时可办。

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对民生工作重点着墨,提出切实保障改善民生,要求加大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保等民生保障力度等。“民生”关键词串珠成链,指引发力方向。

宏观部署何以落地?就在于从群众可感可及的细节处入手,积微成著,聚沙成塔,温暖民生。

从便民停车到便民驿站,两个便民的“小切口”,都把服务的触角精准对接到“民之所需”。以便民停车为例,在市区开车“停车难”,长期困扰广大车主。开车不如骑行方便,找车位花的时间比路上开车的时间还要长,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堵心事”。

随着汽车、新能源车的加速普及,城市“车等位”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如同“厕所革命”一样,“停车难”也需要来一场“停车革命”,让车主“少绕路、快停车”,提升城市的便民温度。事实上,停车难是现代城市的通病。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多。数据显示,我国机动车新注册登记量连续10年超过3000万辆。不论是在居住的小区,还是商圈、市中心、美食街、景区,“一位难求”不同程度存在。如何打通车主出行的“最后一百米”?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停车事虽小,但牵扯面广,联系着市民的日常出行,上下班、接送娃、出门办事,桩桩件件,都是民生“大事”。日前,中央层面下发了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既关注城市建设、发展布局的大图景,更重视事关市民灶头锅边的“细枝末叶”,以及停车方面的“心头事”,提出“加强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合肥推动便民停车靠近广大车主,让忙碌赶时间的上班族在乘地铁间隙,能够顺带办理医保、不动产、综合性事务,这样的贴心之举,正是城市温度的鲜活体现。

“民生为大”,这个“大”,是靠一件件灶头锅边的“细枝末节”积累起来的。体现在现实中,就是把老百姓关心关切的事办实办好。安徽将便民停车行动列为省级民生实事,从小处看,是在解决车主停车难的问题,而从长远看,是在采取务实措施补齐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短板。让车好停,地铁还能办证……安徽一系列便民操作太圈粉,把民生小事办成幸福大事。

民生的大文章,源于一件件直抵人心的便民小事。今年,安徽计划新增城市停车泊位50万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增量”从哪里来?只要心中装着群众的“呼声”,办法总比困难多。安徽因地制宜,把闲置空地、边角地带充分利用起来,在新建住宅小区扩充停车位,在道路旁增加临时停车位进行补充,有的地方还推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共享停车资源,在工作日夜间、双休日免费向社会开放……朝着“停车难”解题,江淮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地方从“车等位”向“位等车”转变,让“闲置泊位”变成“便民资源”,让城市的民生温度更加可感可及。

聚焦民生“微痛点”,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如同解决城市“停车难”一样,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民生问题正是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头等大事”。安徽在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把便民工作做实做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延伸来看,便民停车只是安徽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从全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串联千家万户,让下情上达更直接;到家门口的老年人便民助餐点不断扩容,让老年人顿顿吃上“热乎饭”;再到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增设休息区、母婴室等便民设施,从细节处彰显城市温度……在安徽,持续出台一系列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的举措,直击“民之所切”,以“便民”为针、以服务为线,织就最可感的幸福网。

停车泊位、老年食堂、社区义诊、公共空间母婴室、地铁里的“政务微服务”……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这些小事办实办好,就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就拿停车来说,合肥的“停宜慧”小程序接入了全市近40万个泊位,手指轻点,空车位一览无余,让人们从小事、细节感受到城市为群众考虑的用心。

从重视“民声”做起,及时回应百姓呼声,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实际问题,期待越来越多的“便民”服务贴近群众,推动“一事到一类”的质变,不断厚积百姓的幸福之本。(作者 周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