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楼栋里的单元灯不亮了,现在上下楼摸着黑,很不方便。”9月11日下午,在淮北市相山区南黎街道桂苑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时志红和工作人员正在华佳梅苑小区开展“流动办公桌”服务,一旁的物业人员记录着小区居民代龙芬反映的问题,联系修理师傅解决。
桂苑社区面积较大,辖区内有17个小区,总人口一万多人,最远的小区距离社区服务中心将近1.5公里。以前,居民办事都要来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办理,费时费力,现在工作人员下沉到小区一线,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物业和志愿力量,每周两次在小区人员进出密集处摆放一张办公桌,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反映问题。
“这得益于‘一岗通办’。”在桂苑社区服务中心,“百通岗”窗口前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本“秘籍”,里面详细记录着各项业务的材料清单、办理步骤、时限要求,“以往服务前台设有9个窗口,虽然标注了各个窗口的办理事项,但排队来办业务的居民,仍然搞不清哪个窗口‘接单’。”
“每个窗口都需要一名工作人员,但不是每一个窗口都有人办理业务,有些窗口可能一天也没人来办理。”时志红说,“社区服务中心将原有的党建、民政、社保等多个办事窗口整合为两个‘百通岗’工位,设置开放式办理窗口。现在每天两人值班即可,一天一换。”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提出“精简整合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设立的各类村(社区)工作机制”。近年来,淮北市深入贯彻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决策部署要求,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推出“十六条”具体举措。以县(区)为单位推进村级数据资源“一张表”建设,市级层面要求的填报数据从65项精简到16项。通过推行数字化平台建设,打破数据“信息孤岛”,对涉及的村级数据进行综合采集、多方共享,让村级组织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
以“人民需求”为标尺,减负才能“减”出实效。最近前去锦华苑社区办事的居民王先生印象深刻:“以前办个居住证,得在好几个窗口间来回跑,赶上谁不在岗还得改天再来。现在好了,社区就一个‘百通岗’,一个工作人员就把所有手续给办好了,前后不到20分钟。”
在锦华苑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腾飞指了指一楼的“青年之家悦读社”,“‘百通岗’方便办事的同时,也让社区增加了闲置空间,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变多了。”
实效见证着变化。下午四点多,黎苑社区工作人员刘利正在检查社区服务中心二楼闲置会议室,记者看到这里有书法、绘画等托管班,还开设老年大学课程等,受到了社区居民一致好评。
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而是让基层干部卸下不该承担的负担,集中精力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轻装上阵’让基层工作人员更有能力、更有动力服务民生实事。”相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肖伟深有感触,将继续整合各类资源,打破岗位壁垒、简化业务流程,赋能“基层治理”迈向“智慧化治理”。通过精准对接民情,减轻基层负担,提升办事效率,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让社区服务焕发新活力。
■ 本报记者 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