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今年我省夏粮实现“十八连丰”。回首百年路,一代代江淮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一步步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时间回拨到1949年,建国之初,安徽和全国一样,先后实施“土地改革”、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省粮食生产发展迅速。建国初期前20年,我省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639.2万吨增长到1969年的933万吨。
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人民生活严重困难,省委作出把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耕种,谁种谁收、不向农民收统购粮的决策。“借地种粮”的政策唤起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引发一些地区包产到组、包干到户行动。凤阳小岗村在此之列,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率先发起“大包干”,此后以燎原之势迅速推广到全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原来“工分制”调整为按劳分配,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9年我省粮食产量1609.5万吨,比上年增长8.6%。
背上玉米、稻谷,跟着父辈去缴“公粮”,也是不少“85后”乃至“90后”的共同记忆。1999年,全省农民每年人均负担高达270多元。税负重很大程度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耕地抛荒问题日益严重。2000年安徽被定为唯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份,为全国最终取消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奠定了实践基础。卸下肩上的重负,农民生产积极性再度高涨,抛荒的地重新长出了粮,200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7948.19万亩,到了2009年,猛增到9908.35万亩。
想吃饱,就得多打粮食,长久以来追求高产都是粮食生产的最高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改革一直围绕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释放生产力。而取消农业税后,我省将注意力投向科技,开始了对高产长达10年的不懈追逐。2005年,我省启动小麦高产攻关计划。2006年小麦总产达193.4亿斤,比2005年增收31.8亿斤,到2010年,累计增产79.7亿斤,单产超全国平均水平。秉承这个思路,我省先后启动水稻产业提升、玉米振兴计划“三大行动”。2010年,“三大行动”第二轮规划启动,提出到2020年我省将在2007年产量基础上实现增产220亿斤目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这一目标提前达成,我省2018年粮食总产达801.5亿斤,位居全国第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十三五”以来,我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科技支撑作用,大力调优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我省三大主粮均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为增产提供了扎实保障。不久前,位于亳州市涡阳县新兴镇的“谷神麦19”小麦田块单产达860.6公斤,再次刷新我省小麦单产记录。
回望来时路,吃不饱饭的问题渐渐成为历史。如今,安徽不仅自己的饭碗不愁,还是5个粮食调出大省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改革成就庄稼人的梦想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农村改革始于安徽。
1978年冬夜,凤阳县小岗村,严立华家中,18个饥肠辘辘的小岗农民,在一份手写的“秘密契约”上,按下孤注一掷的红手印。“我们分田到户……”“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40多年后,这份契约已成为中国改革最重要的见证之一,静静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到了小岗村,总书记这样说。
“大包干”豁出去的,是庄稼人的血性,是安徽的敢为天下先。始于小岗的“大包干之火”,迅速以燎原之势燃遍全国,此后中国农村改革的脚步再也没有停歇。从“大包干”,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农村综合改革,我省始终站在农村改革的潮头,树立起中国农村改革的标杆。
上世纪末,农业税负繁重,农民种粮积极性消退,耕地抛荒问题日益突出。积弊面前,早在1992年涡阳县新兴镇就主动求变,剪除农民不合理负担。2000年,安徽被定为唯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份,我省再次勇立改革潮头。“多予、少取、放活”,试点地区的成功探索,此后成为国家延续多年的“三农”政策主基调。2005年,我省取消农业税,安徽经验迅速在全国被复制。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活”起来的农村,一度让基层干部陷入迷茫。 “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当时有乡镇干部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这种疑问反映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免除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工作机制如何作出相应变革?从问题导向出发,一场触动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拉开序幕。
2005年初,我省在18个县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村改革第三波”启动。截至2014年,全省105个县(市、区)都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1257个乡镇全部建立为民服务中心,90%以上的村设立为民服务代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以来,江淮儿女满怀豪情,干劲十足,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
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赋予了农民长久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农民的集体资产产权由“虚”转“实”,正在变为“真金白银”。
截至去年底,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村(居)已达到10812个,覆盖面达到68%。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万个,家庭农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我省还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建、管、防”并举,建立了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新模式;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林长制、河(湖)长制改革成为安徽改革的特色品牌。供销合作社改革、农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
40多年来的农村改革,历史一次次选择安徽。 40年多来,安徽农村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丰硕成果,为全国贡献智慧。在这一进程中,我省始终把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作为重要原则,保障农民群众对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找到了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改革中始终坚守政策底线,确保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始终做到改革步子稳、方向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胸怀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安徽必将在永不停步的改革开放中续写新的篇章。
18个“一号文件”惠及“三农”
回顾建党100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责任。
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带领亿万农民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历史经验弥足珍贵。改革开放后,党的惠农强农政策不断加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综合国力增强,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予少取放活”成为“三农”工作重要方针。 2013年,党的十八大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
以历史的视角回望,无疑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党的“三农”政策与“三农”发展同频共振。政策越对路,含金量越高,农业农村发展就越迅速。
这些持续加码的强农惠农政策,集中体现在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是从2004年至2021年,中央连续18年不间断发布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对这18个中央一号文件,安徽均以省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贯彻落实意见,推动政策落地。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点是农民增收。这一年省委一号文件贯彻中央部署,结合安徽实际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2005年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省委一号文件部署了11项加大“三农”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2006年开始,新农村建设成为热点。
数据显示,光是2007年至2009年,全省强农惠农专项资金就高达398.6亿元,初步建立了政府支持“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2012年,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会议报告中特别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此后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日益完善,含金量越来越高,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2013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化改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2018省委一号文件主题是贯彻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2019年又贯彻中央精神,落实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对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一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放在了首位。2020年的一号文件吹响全面小康的总攻号角,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任务进行部署。今年,“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一号文件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今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政策落地,农业农村越来越成为发展要素倾斜的对象。以2019年为例,全年我省累计发放财政惠农补贴资金357.08亿元,创历史新高;由此全省农民转移性人均收入达1112.75元。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新世纪以来的18个省委一号文件,紧跟农业农村发展脚步,既切合发展阶段,又体现引领性。既有一脉相承的主题和重点,也有跟随时代变化的创新演进。18年来,省委一号文件里的“农民”,从身份变为职业;农业从弯腰种地到体系、科技、装备支撑下的融合发展;农村从落后的代名词,成为越来越多人羡慕的美丽家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8个一号文件年年强调农民增收。增收的主渠道,从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到推进产业融合,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到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从支持转移就业、拓展农民就近就业创业空间,到深化“三变”改革提高财产性收入,增收渠道越来越广,动力也越来越强。
改革中一条主线,是重塑城乡关系。18个一号文件里,城乡关系从“城市支持农村”到“统筹城乡发展”,再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9年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这个10年间,城乡从过去割裂发展进入了一体发展新阶段。2012年首提“三化同步”,2016年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双轮驱动,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2019年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城乡二元到融合发展,18年弹指一挥间,天翻地覆。
再出发,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能减。这是多年来农业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乡村走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障。
(撰稿:本网记者 史力 彭园园 本网见习记者 朱卓)
传统农业大省的精彩“蝶变”
这是一方敢为人先的热土,一次次书写时代传奇;这是一片勇于革新的天地,一次次引领风气之先;这是一处创新喷涌的泉源,一次次刷新进步的前沿。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安徽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实现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日新月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回顾历史,1949年前,安徽处在落后的农业社会之中。而在1949年到1957年间,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建立国营企业、扶助私营工商业等多项重大措施,安徽经济社会发生明显变化。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28.6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2.17亿元,比1949年增长25.6%;1953年至1957年,安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兴建了第一纺织印染厂、安徽造纸厂、蚌埠玻璃厂、合肥无线电厂等一批工业企业;1957年底,工农业总产值达43.19亿元,比1952年增长51.6%。其中,工业总产值15亿元,年均增长16.8%。一个长期贫穷落后的农业省份走上了摆脱贫困、开启工业化的征途。
1958年至1978年间,由于历史原因,安徽经济发展进入了曲折发展阶段。数据显示,这个阶段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年均增长2.7%,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发展最慢的时期。改变很快发生。1978年冬,凤阳县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1979年后,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农村推广开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乡镇企业加快发展。同时,安徽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第一个县工业园——肥西桃花工业园设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成立。1990年“八五”计划完成时,安徽地区生产总值达658亿元,比1978年增加49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51.48亿元、农业产值246.1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60.37亿元。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标志着安徽开始由传统农业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
转变中,一个正在“蝶变”的安徽出现;转变中,伟大的建设成就惠及江淮儿女。而1991年之后,“蝶变”跑出“加速度”。
“八五”计划完成后,安徽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产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3位,钢铁、化工、水泥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步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九五”时期,实施名牌战略和大企业集团战略,形成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产品群和企业群;“十五”期间,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2003年起,实施“861”行动计划,围绕八大重点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上马了一大批支撑力和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至2005年,安徽汽车成为国家自主品牌汽车的重要力量,家电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十一五”时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升“861”行动计划,着力培育汽车、电子信息、家电、装备制造等骨干支柱产业。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7∶54.6∶32.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6%,工业强省地位初步确立。
传统农业大省的精彩“蝶变”,离不开安徽持续推进改革,为发展提供的不竭动力。作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1979年开始,安徽启动了以改革企业经营体制为主要方向的城市改革。上世纪80年代,安徽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扶持创办城市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经营责任制,各类市场主体迅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股份制改革、兼并重组等改革措施,培育了一批在国内有地位、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本世纪初,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税费改革,为终结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传统农业大省的精彩“蝶变”,离不开准确把握宏观形势,不断推进的工业升级。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商品普遍短缺的现状,安徽着力轻工大省建设。1993年,出台促进轻工业发展的“1114”计划,集中资金对家电、日化、酿酒、造纸、塑料5个优势行业进行改造提升。到1998年,全行业中大中型企业比1992年增加一倍,涌现出一批国内名牌产品,安徽“轻工大省”称号应运而生。2003年,提出“861”行动计划,随后不断调整提升“861”行动计划的内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07年,印发《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着力培育重要骨干支柱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传统农业大省的精彩“蝶变”,离不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跨越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安徽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动力。1995年,安徽开始实施“科教兴皖”战略,着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应用推广。2004年,启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2008年,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型安徽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一穷二白到生活小康,从农业大省到轻工大省、工业大省的跨越,安徽的精彩“蝶变”持续演绎,不断激励江淮儿女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听历史回响
工业化大事
1953年5月,铜官山冶炼厂正式投产,炼出新中国第一炉粗铜。
1956年2月,安徽省第一次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代表大会召开,宣布全省已基本实现合作化,会上成立了安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社。
1957年,安徽省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达18.09亿元,年平均增长16.9%。
1958年3月,马鞍山铁矿厂炼出第一炉电炉钢,结束了安徽有铁无钢的历史;4月,裕溪口煤码头竣工投产。这是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机械化内河港口。
1960年5月1日,芜湖造船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艘铝质长江水翼客艇。
1969年3月,巢湖汽车配件厂自行设计、制造出江淮牌载重汽车,结束了安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70年7月,合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701型黄山牌黑白电视接收机。
1977年12月,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竣工投产,结束了安徽不能炼油的历史。
1980年1月,省委召开全省工业会议,提出要了解市场,懂得市场,学会做生意,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要把调整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轻纺工业上。
1984年7月,安徽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国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
1988年6月,国家“六五”重点项目——蚌埠平板玻璃厂浮法玻璃生产线建成试产。
1993年4月,省政府印发《安徽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强化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增强工业企业活力。
1997年11月,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安徽省最大中外合资项目——铜陵金隆铜业有限公司投产。
2004年11月,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和马来西亚阿拉多公司合作,授权制造、组装、销售和进口代理奇瑞轿车,实现中国汽车技术出口零的突破。
2007年8月,全省工业强省大会召开,强调推进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资源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的跨越。
2009年4月,总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合肥液晶面板生产项目,在合肥市新站区动工。这是国内首条6代液晶面板线,也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出台后首个开工建设的大型项目。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
2011年3月,安徽全面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
2012年5月,省政府印发《2012年“861”项目投资计划》,提升“861”行动计划内涵。
城镇化大事
1953年4月,安徽省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经普查,全省人口为30663217人。
1982年3月,省委召开小城镇建设座谈会。会议提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积极发展小城镇经济,使其成为改变农村面貌的前进基地。
1984年2月,全省城镇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到,从1979年到1983年,全省共安排110多万人就业,缓和了城镇就业矛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1992年1月,全省房改工作会议召开,宣布全省城镇全面推行住房制度改革。
1996年1月,安徽作出《关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决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1999年,安徽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安徽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1年5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确定“十五”期间,各市所辖区和县级市,要形成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为载体,以便民利民服务为内容的社区服务网络。
2001年,省政府制定并实施《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01-2010年)》,首次提出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
2006年,中共安徽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2008年,安徽实施城乡统筹大战略,马鞍山、芜湖成为首批省级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合肥、铜陵、淮南和淮北等四市被确定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研究制定了新型城镇化“11221”工程实施方案;中共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
(撰稿:本网记者 吴量亮 王弘毅 王恺 范克龙)
强省之路 腾飞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考察安徽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在改革中多得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殷殷嘱托,更高屋建瓴地总结和阐明了深化改革开放的规律和方法论。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安徽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传统农业省份和内陆省份,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曾被称为“老大难”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进征程上,全省上下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全省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锻造了经济社会加快腾飞的强劲引擎。
以激发动力为根本,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安徽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这是独特的“改革基因”。面对比农村改革更为复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省将中央逐步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与全省发展实际相结合,始终锐意改革、不甘人后,以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勠力激发一个内陆农业省份加快崛起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借鉴农村改革扩大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经验的基础上,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并实施经济责任制,把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与实现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启动实施“利改税”改革,把国营企业完全上缴利润改为按一定税率缴纳所得税,探索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这一时期,我省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上锐意争先,积极为企业松绑、向企业让利。1979年10月,我省启动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首批试点企业达174家。1981年,省委决定在全省工商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同时,明确了发展轻工业、电子工业和消费品生产的经济结构调整思路。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迅速激发了蓬勃的发展生机。芳草牙膏、美菱电冰箱、荣事达洗衣机等一批知名品牌迅速崛起。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取得认识上的新突破。这一年,我省明确提出,凡是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能够保证国家增收和企业多得的办法,都可以试验和实行。省内国营企业普遍推动以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86年启动股份制改革试点,在职工中实行劳动合同制改革。蚌埠市被列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改革逐步迈向了产权制度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水区”。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纲领,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我省明确提出,以企业改革为中心,以市场建设为龙头,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契机,加快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与培育,加大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突出重点,配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从放权让利进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创新阶段。我省顺势而为,推动马钢赴港上市,成为“中国钢铁第一股”。以此为标志,铜陵有色、海螺水泥、江淮汽车等重点骨干企业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资本市场,壮大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有企业集团,在一个传统农业省份逐步挺起工业经济的脊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部署,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建立现代产业产权制度等。明确要求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在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同时,打破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壁垒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根据这一改革部署,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2007年和2008年,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立足我省非公经济发展不足的省情,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转变政府职能、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成为贯穿始终的改革主线。1983年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轮大力度机构改革, 2000年在芜湖市探索成立全省第一个市级行政服务中心。2002年3月,我省出台《关于整治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为突破口,建设规范、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行简政放权,推进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成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改革举措。
改革历程雄辩地证明,只有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动力活力,让我省这样一个内陆省份不断加快崛起步伐。
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市场主体持续成长壮大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化,人民群众建功立业的舞台更加宽广,市场主体蓬勃成长,汇聚成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1979年,全国出现知青返城大潮。为了缓解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发展的方针,开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改革。“个体户”应运而生。当年10月,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待业青年安置工作的通知》,提出3年免征所得税和工商税等7条合理政策措施来发展集体生产和服务事业,进一步安置城镇待业青年。当年11月,蚌埠市开放二马路市场,成为个体工商户的聚集地。
“傻子瓜子”一度成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1979年,芜湖中山路的傻子瓜子铺面因雇工数量达到12人而引发一场全国关注的“雇工风波”。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作出“看一看、放一放”的指示,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市场主体成长拓宽了生存和成长的空间。
党的十二大之后,不同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开创发展经济、方便生活、促进就业的新局面。乘着党的政策东风,全省个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83年,傻子瓜子员工人数已突破100人,全省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27万户。
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个私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在我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被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性位置。1993年3月,我省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放宽政策,营造环境,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97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推动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1998年3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强调推动个私经济发展新的突破,提高个私经济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环境的优化,促进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取得长足发展,宁国、天长等县(市)凭借着活跃的个私经济,逐步闯出一条富民强县之路。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破除非公经济的行业和市场准入壁垒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方向。在党的政策引领下,从毗邻的沪苏浙等先发省市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发展实践中,我省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弥补在市场主体数量、规模和竞争能力上的短板,是加快全省崛起步伐至关重要的战略路径。
省委、省政府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民营经济发展作出放宽准入领域、激发创业活力、提高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重要部署。民营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型省份建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对全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市场主体活,则经济动力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个私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生动证明,只要把党中央的改革部署落到实处,持续推动市场主体规模和实力持续壮大,全省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就一定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以皖江开发开放为牵引,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我省地处内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定地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走出一条内陆省份扩大开放之路。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明确提出,“这么一块美景如画的黄金宝地,我看应该对外开放。让外国人来住,收了外汇,支援四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异军突起,迅速站到对外开放的前列,发展成为全国的新兴产业。黄山作为世界名山,推动我省迅速打开开放之门。当年9月,万里率领安徽省代表团一行12人访问美国马里兰州,沿途顺访瑞士和法国,迈出了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1980年5月,共有55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到访我省,我省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1984年5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尽快打开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工作新局面的通知》,掀起一轮扩大开放的热潮。当年,全省签约利用外资329万美元,比1983年增长5.6倍。得益于这一时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美菱、扬子等一批消费品牌异军突起,我省赢得了“轻工大省”的美誉。
长江黄金水道,一直以来都是我省对外开放的大通道。1980年,芜湖港被辟为外贸港口,加快了我省发展对外贸易步伐,也把皖江地区推向了我省对外开放的前沿。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成为扩大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年7月,我省提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并就加快沿江地区经济开发开放步伐作出新部署。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芜湖、合肥为对外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以皖江开发开放为牵引,我省不断构筑起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以开放促改革,推进制度规则对接、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成为新要求。出台《关于积极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应对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适应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废止政策性文件289件。当年9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定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推进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全省对外开放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是全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意义深远的战略抉择。2008年8月,我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呼吁推进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共同发展,得到两省一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当年12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确定我省参加长三角区域合作活动,探索新的区域合作的机制和内容。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启动建设,成为全省推进开放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
持续扩大开放,提升发展优势,广泛汇聚要素资源,持续增强着我省发展的动力活力。
(撰稿:本网记者 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