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应当避免“文字失语”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3-14 08:31:55 责编: 武静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接受采访时,谈及网络用语勃兴、新奇表达被滥用现象,认为“一个人如果很早就沉溺于这样的语言使用方式,可能出现‘文字失语’‘表达失语’的情况”。

“文字失语”“表达失语”,乍一看与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发声、热词层出不穷的现象相悖。当下,网络流行语你方唱罢我登场,“网络梗”抛来抛去热热闹闹,何来“失语”?但细细体察,一场场网络流行语狂欢之下,正常表达能力却在不知不觉中退化。且看:有人不管什么感受,只会用“绝绝子”形容;碰到喜欢的人或事,指尖打出的永远是“yyds”;键盘侠喜欢简单粗暴,“丑哭”“美爆”标签随处乱贴……网络社交时代,流行语不加区分地滥用,短短几天风靡网络,如潮水般淹没原本丰富的表达。

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虽是语言“生生不息”的表现,但当其俨然成为社交“标配”,潜在影响不容小觑。其一,流行语高度单一化、同质化,其滥用使得那些更加精准生动、恰如其分的表达被冷落。其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如果语言简单粗暴,思维也会是简单粗暴的。有人张口就是热词,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不再去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再以缜密理性去思考判断,遇到需要逻辑推理、复杂长篇的表达时就会“宕机”。其三,语言是一种优美的表达,或豪放或婉约,都予人美感。但如今语言的审美价值不断萎缩,有人思绪万千却“无语凝噎”,面对怡人美景只剩下“哇塞”,岂不是最大的遗憾!

余光中曾说,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不应带病延年。我们并不拒绝网络流行语,某种意义上它们表达了一种新情感、新态度,自有其特定内涵和社会价值,但我们应该对其被滥用保持一定警惕。对个人来说,意识到“文字失语”“表达失语”,或许正是改变的开始。豆瓣兴趣小组“文字失语者联盟”已有30多万名成员,他们通过互相交流、增强训练,努力“戒除”流行语,学会“好好说话”。不再把碎片化跟风当成真知灼见,不再以为“魔性”语言真有很大魅力,不让情绪宣泄凌驾理性思考之上。再者,不妨设置一段“断网时光”,重新亲近书籍阅读,在阅读中体会到文字之美、情感之丰、逻辑之优、思想之魅,就对简单粗暴的网络流行语有了一定免疫力。

避免“文字失语”,各方应主动作为。王灿龙建言,“家长和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正确引导孩子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完善大学语文课程制度建设,提升大学毕业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良好的语言教育要从源头抓起,通过各个学段的培养训练,让学生感悟语言之美、坚持优质表达,在“咬文嚼字”中练就扎实基本功。从社会层面说,主流媒体、出版机构要做好榜样,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在日积月累中以文化人。作为流行语发源地的互联网,也应有所作为,屏蔽“语言暴力”,鼓励“好好说话”,当是构建良性互联网文化的应有之义。

必须承认,身处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避免“文字失语”、重塑表达习惯不是一件容易事。社会有引导责任,但归根到底要靠个人去实践。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思维品质有足够重视,当有改变的勇气与毅力。改变从当下开始。当一个流行语脱口而出之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是否还有更贴切、更优美的表达?

■ 刘 振


    相关新闻
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