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孩子成长需要同龄玩伴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4-02 08:03:02 责编: 武静

“上千人的社区,孩子下楼找不到一个同龄玩伴。”“想要给孩子找同龄伙伴,还得去培训班,那里才挤满了孩子。”…… 日前,有媒体调研发现,无论是在熟悉的校园内,还是在广阔的校园外,我们的孩子正普遍面临着社交缺失的困境,难以觅得真正的玩伴。这一现象引发广泛担忧。

小区上千人,为何没玩伴?究其原因,可谓复杂多样。

首先,功利化教育如同一座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儿童的社交发展。激烈竞争下,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仿佛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即便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孩子们的休闲时光也常常被强制性地赋予各种“意义”。教育上的内卷,让学校和家长不自觉地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和心理健康。

生活没有“空白”,光阴不许虚度,许多孩子的童年就此淹没在无尽的作业考试以及各种素质拓展培训中,失去了应有的色彩与乐趣。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孩子们的生活空间也被无情地挤压。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建设,往往缺乏对儿童友好的考虑。家长们出于安全考虑,不敢轻易放手让孩子自由活动。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更让大人们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孩子,难以组织起孩子们之间的社交活动。

再者,社会日益原子化,邻里关系逐渐淡化,这也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然结识玩伴的机会。曾经邻里间的欢声笑语,如今可能“相见不相识”,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下,自然难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科技的飞速发展,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将孩子牢牢吸附到电子设备前。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精彩与刺激,与同龄人的真实交流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孩子们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家门,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儿童社交能力的培养,早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社交,对孩子而言,既是成长的阶梯,也是他们未来融入社会、构筑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孩子们能够学会分享、合作与竞争,这些技能将伴随他们一生,引领他们走向广阔天地。缺乏社交的孩子,容易变得孤僻、内向,甚至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被“社交恐惧”所困扰。其中,固然有个体差异和感受敏感的因素,但更多的则是源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社交实践和经验。

此前一项研究更是指出,社交恐惧症已成为国内三大心理障碍之一,其终生患病率高达12%。通常情况下,病症正是源于童年和青春期。这已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家庭和学校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我们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和成长。然而,现实的状况却令人担忧。

从“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到“厕所社交”的无奈,再到“孩子玩伴去哪了”的疑问,媒体的持续关注无疑是在敲响警钟,提醒我们儿童社交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心理学家卡格恩曾对一批儿童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深入追踪,研究结果令人振奋:当初那些显得羞涩内向的孩子们,竟有三分之一克服了羞怯,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社交风采。这足以证明,只要父母的教育方式得当,社会给予合适的环境与机会,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发展将是顽强而旺盛的。

为了激发儿童的社交潜能,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共同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友好、开放的社交环境。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支持,鼓励他们勇敢地走出家门,与同龄人交流互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社交兴趣,增强自信心。

学校,作为孩子们社交的重要舞台,更应肩负起培养社交能力的重任。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如团队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社交礼仪培训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社交技巧,提升社交能力。

社会作为一个大家庭,也应为儿童社交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资源。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关注儿童社交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交场所与机会。同时,媒体也应加强宣传,普及社交知识,提高公众对儿童社交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养育孩子需要一个村庄”,这句非洲谚语深刻道出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我们无法真的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传统的“村庄”,但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支持与引导,让他们不再畏惧社交,勇敢地迈向人生的广阔天地。

■ 丰 静

    相关新闻
呵护规培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