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我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3-15 09:11:04 责编: 徐文娟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民生关切 点滴暖心


春天来了,美好的愿景在人们心中升腾: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美好的晚年生活……


民生问题,牵动亿万家庭。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送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民生“政策红包”。


发展为了人民,人民推动发展。今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继续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有了更多保障;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面对疾病,老百姓的担心越来越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强……每一个字符都在为美好生活注入新的动能,每一项措施都在为奋斗拓展更宽广的空间。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始终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过去的一年,危房改造方面,我省16.75万户农村居民住进了新房;就业方面,70.5万人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教育方面,402所公办幼儿园新建或改扩建……幸福来自于每一个人向着梦想进发的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也源自各地为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不变初心、踏实行动。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生工作事关亿万人民的福祉,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做实做好;要加强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民生工作更接地气、更通民意;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开空头支票,干一件成一件,真正把好事办好。


新时代,春潮涌动;新征程,步履铿锵。2019年民生“施工图”已经清晰地勾画出来,倾听群众心声,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江淮大地上,未来更加可期。(何 珂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省财政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做好惠民生的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有效、更可持续地惠及人民。

——全国人大代表 罗建国

推进民生工程共建共享

■ 本报记者 吴量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推动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民生工程是我省民生工作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品牌和主要抓手。2018年,我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33项民生工程有效实施,各级财政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1067.3亿元,增长13.5%,补助类项目阳光操作、及时发放,工程类项目有序推动、全面竣工,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群众满意度达90.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财政民生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落实好中央的民生政策,提升财政民生质量,继续组织实施好省委、省政府的33项民生工程,努力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国人大代表、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将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特别是加大对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地区和行蓄洪区的民生保障力度。

省财政厅提出,结合2019年民生工程项目安排,对新增和需完善的工程类项目,出台或修订绩效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政策、细化措施、明确要求。在教育、卫生、养老、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增加财政投入,完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购买服务、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形成共建共享格局。

大学生就业不要盲目追求热点地区、热门行业,要找准自身定位,找好就业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 王萌萌

要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全国政协委员 许启金

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

■ 本报记者 田婷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国人大代表王萌萌认为,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所谓的“好工作”。当前,大学生们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放宽眼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规划,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2013年大学毕业后,王萌萌回到老家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当“村官”,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如今,政府对农村创业者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到农村广阔天地来,高校毕业生将大有作为。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人才支持。”王萌萌说。

多培训、强技能,有助于提高就业供需匹配度。对此,来自一线工人队伍的全国政协委员许启金有着切身体会。他告诉记者,当前,不少地方的职业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并配套相关措施,今年将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对此,许启金十分振奋:“要不断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岗位技能要求融合、职业院校专业规划与政府产业规划融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针对性,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让他们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要着力锻造一支师德师风过硬、教育教学本领超强的育人队伍,不断提升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 刘秀云

教育要均衡发展,就要解决地区不平衡问题,可通过利用“互联网+教育”方式,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 王绍南

让更多孩子接受优质教育

■ 本报记者 何珂

教育,对国家是立国之本,对家庭则是一生大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在教育行业从业30余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刘秀云,今年对幼儿师资问题颇为关注。“目前,幼儿教育阶段最短板、最欠缺的是幼儿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刘秀云建议,在今后高考招生中,加大本科、高职幼师专业招生数量;要加大在职幼师培训力度,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教师,必须纳入正规化、系统性的培训;要提高幼儿园聘任教师待遇标准,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幼教行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刘秀云认为,要着力锻造一支师德师风过硬、教育教学本领超强的育人队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

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教育的短板,关键就在贫困落后地区这个底部。全国人大代表、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告诉记者,当前,农村地区教育等领域的公共资源较为短缺,要在增加财政投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今年我省的民生工程新增6项,其中包括“智慧学校”建设。“智慧学校”建设提出,以贫困地区、偏远地区以及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为重点,实施1000所左右智慧学校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通过利用‘互联网+教育’方式,能够拉近城乡距离,促进教育公平。”王绍南说。


合肥市包河区京华世家小区居民童宝霞——

保障房圆了安居梦


■ 本报记者 何珂


“童阿姨,您在家吗?”3月5日,记者来到合肥市包河区京华世家小区,却吃了一个闭门羹。原来,童宝霞上楼跟朋友聊天去了。


“搬进来3年了,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彼此之间经常串门。”61岁的童宝霞看起来神采奕奕,“进来坐坐。”眼前,近50平方米的房间里,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一应俱全,瓷砖光洁,墙面上挂了些装饰画,厨房水池里摆放着清洗好的蔬菜。从阳台眺望,绿意葱茏的小区内,健身器材齐全,菜市场就在不远处,门口公交也能直达超市和医院。


童宝霞的爱人去世早,儿子和自己身体状况都不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童宝霞一家一直租房居住,前后搬了5次家。“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我解决了住房难题,租金每平方米只要1块钱,还是精装修,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据了解,去年全省政府投资公租房新增竣工5.12万套、新增分配6.18万套,累计竣工57.57万套、竣工率98.66%,累计分配55.74万套。今年我省计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10.19万套。



肥西县高塘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郭从华——

偏远村有了畅通路


■ 本报记者 田婷


6.5米宽的沥青路面,路两边种了榉树——这是肥西县铭传乡高塘村的主干道“高聚路”。


“在这条路上开车,顺畅、舒坦!”3月7日,高塘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郭从华笑呵呵地说,“车在路上跑一趟,回来还是干干净净!”


在肥西县,高塘村是一个较偏远的乡村。2015年之前,村里的大路小路都是砂石路。


“那会儿,路面高低不平。下雨天积水多,走起路来一身泥;晴了三五天之后,路面灰尘又大得很。有一次,我开车送家人去临近的集镇,出门前车洗得干干净净,开回家时,车上落了一层灰,看上去脏兮兮的。”郭从华回忆道。


2014年10月,从高塘村到聚星社区的“聚星路”开建。2年后,聚星路改建完毕。“改建之前,这条路只有3米宽,会车都困难。改造后,砂石路变成沥青路,路面拓宽到6.5米。”郭从华说。


聚星路全长8.9公里,其中高塘村境内约4.3公里。“我每个月都要查看一遍,主要是看看路面养护和卫生情况。两年多过去了,这条路没啥损坏,还像刚建成那样。”郭从华欣慰地说。


高塘村的变化,只是我省农村交通条件改善的一个缩影。2018年,我省建成“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2万公里,3年7.2万公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提前完成。


    相关新闻
着力推动皖北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