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下好创新先手棋】争做协同创新“赋能者”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5-03 08:59:15 责编: 刘东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协同创新既是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又是取长补短的智慧之举。在我省,无论是“墨子号”“京沪干线”,还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壮大,背后无不显示着协同创新的力量。近年来,我省秉承开放创新的理念,聚八方要素推进协同创新,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与沪苏浙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为探索区域创新协作“长三角模式”作出了安徽贡献,协同创新在江淮大地跑出加速度。

开放共享,碰撞智慧的火花

首次实现裸眼无源的红外图像视觉感知,突破哺乳动物的视觉感知物理极限,人类未来或将拥有裸眼超级夜视能力……2月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刊登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实,这是我们学院薛天教授研究组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医学院韩纲教授研究组协同创新的成果。”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大教授鲍进介绍,中美两个研究组在视觉神经和纳米材料领域等前沿领域各有所长,相互启发,最终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跨越国界省界和专业领域的协同创新,已成为我省科技创新一种常态。在合肥,“合肥光源”“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每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专家前来研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海河透露,依托“人造太阳”这一大科学装置,科学家们每年在《自然》《科学》等权威期刊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二三十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与我省科学家协同创新的成果。近年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欧、美、俄、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

2018年12月14日,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在合肥成立。在“开放共享、发展共赢”的理念下,该中心瞄准核聚变领域关键科技问题,集聚世界主要核聚变研究力量,建立更稳定、更包容、更灵活的合作架构和交流机制,共同开展科技攻关。

“当今时代,单打独斗很难取得大的成果。”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谢毅表示,学科交叉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优势,善于以开放的胸怀与他人沟通,无障碍地探讨科学问题、开展科研合作,才能给未来的研究注入新的能量。近年来,谢毅率领的团队与同步辐射、理论化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合作,在相关催化剂研究和纳米材料、固体化学等领域做出很多出色的工作。

搭建桥梁,深化产学研合作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工业技术创新合作委员会”。合工大副校长刘晓平表示,该委员会首先要真正“合起来”,形成合力,以开放的心态凝聚创新资源;其次要“做进去”,在战略性、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领域发挥作用,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第三要“出成果”,尤其是符合安徽产业需求的技术成果和创造型人才;最后要“创机制”,在协同机制上创新,打破合作障碍和壁垒,真正提升创新能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成果不走出实验室,不变成现实的产品和产业,永远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法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合肥利夫生物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将普通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变成新型可降解材料呋喃聚酯,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企业拥有这项先进技术;中科普瑞昇构建了世界最大的癌症靶点细胞库,开发了十几种肿瘤的检测产品;合动智能的伺服电机驱动器,不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物美价廉,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在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合工大智能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孵化下,众多中小科技型企业正在茁壮成长,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创新资源汇聚、高端人才集聚、先进技术集成、科技改革试验平台,让成果与市场“精准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全省已建设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合工大智能院等20家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全省已经有超过80%的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通过搭建桥梁、协同创新,将产学研用拧成“一股绳”,我省众多前沿科技成果正在变身为产品和产业。

区域创新,擦亮长三角品牌

“悟空”飞天、“墨子”传信、“京沪干线”开通……这一项项国之重器的诞生,背后无不显示着协同创新的力量。“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研制;“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由中科大牵手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研制;“京沪干线”量子通信保密干线,由中科大牵头建设,连接北京、合肥、济南、上海等多个城市。

1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宣布,中科大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墨子号”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这一荣誉凝聚了长三角多位科学家的心血。”潘建伟说,今后要实现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全面领先,必须长远规划、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干大事。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带来了重大机遇。”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表示。早在2003年,我省就开始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2008年,我省正式加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近年来,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围绕合力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协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共建长三角技术转移体系、聚焦共同关注领域开展攻关、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为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G60科创走廊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包括长三角9个城市,我省就有宣城、芜湖、合肥3个城市参与其中。目前,我省正牵头制定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规划,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协同长三角各类创新单元,推动科技设施联通、创新平台互通、人才资源流通,努力形成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今后,我省将聚焦动力源,推动建设省际产业合作园,共同建设产业合作试验区,谋划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长三角一体化上谋求新突破。

(记者 桂运安)

    相关新闻
姚增科在滁州阜阳督导调研 李锦斌在淮南督导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