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乡村 幸福家园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从淮北平原到江南水乡,从大别山区到皖南山区,江淮大地一幅丰收景象,田间地头人们忙着秋收秋种,农家院落晒着丰收的硕果。美丽的田园、宁静的村庄,乡村秋色如诗如画。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省干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心聚力、勠力同心,决战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和现代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安徽篇章。
让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村振兴必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 “十三五” 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分步实施,2019年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145个,454个行政村获评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度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增至798个。
与时代同向同行,以奋斗筑梦圆梦。让我们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勇闯新路,奋力推动安徽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努力奋斗。(余晓林)

“文化下乡”倡新风
■ 本报记者 孙海涛 本报通讯员 王海涛
国庆前夕,界首市大街小巷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人民广场摆放着鲜花、搭起了舞台,“国庆七天乐”广场文艺大汇演在这里拉开序幕。
据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庆七天乐”活动历时一周,共组织近千名群众文艺志愿者参加,举办21场公益文化活动,将民舞、歌曲、戏曲、曲艺、广场舞等节目依次呈现给广大市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节日期间的一道亮丽文化风景线。
人民广场上的文艺演出活动只是界首市国庆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各类节庆活动也在乡村开展得红红火火。
在靳寨乡祝楼文化广场,界首市“送戏进万村”演出如火如荼,舞台前围满了从四邻八村赶来观看的村民。“自古百善孝为先,孝德孝爱大如天。人讲孝德有大爱,大爱似水涌百川……”这是曲剧小戏《亲上加亲》的一段唱腔,群众听罢,鼓掌如潮。“这才是深入人心的好节目,不仅宣传了党的扶贫好政策,还教育群众孝老重德,崇尚新风。”该乡综合文化站站长邢文告诉记者,这两年,界首市文旅体局创作小戏《桃花取经》《二嫂》《春到农家》等一批反映农村好媳妇、好婆婆和扶贫工作模范人物的文艺作品,送戏下乡,鼓舞群众脱贫攻坚斗志,倡导乡村文明新风。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我市经常组织各类演出团体,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好作风,鼓励群众脱贫致富的干劲,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界首市立玲文化演艺公司负责人毛玉兰说。
据了解,界首市依托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和文化片区联盟建设,通过三级联动,全年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达1000多场次,服务群众40余万人次,2017年被评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优秀地区。
“咱老百姓,今个儿真呀真高兴……”欢快的歌声在光武镇西街文化广场响起,近20位广场舞队员们随歌起舞。“现在,村村都建有文体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阅览室、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应有尽有,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村民马利笑着说。
据界首市文旅体局负责人张国辉介绍,近年来,界首市不断完善公共文体设施,已初步形成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村级综合文体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5%以上,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正在缩小。此外,该市还大力开展村级文化带头人、文化协管员、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和民间文艺人才的选拔培育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如今,全市专职文化工作人员200余人,文艺团队、文化志愿服务团队126个,文化志愿者3600多人,常年进村入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600场次。
山村景美茶飘香
■ 本报通讯员 钱良好 梁如 本报记者 沈建平
溪水潺潺,丹桂飘香。9月26日,记者走进庐江县柯坦镇虎洞村代庄中心村,群山环抱,山清水秀,屋舍俨然,茶园规整,好一派田园风光。
“多准备一些菜,国庆期间前来游玩的客人多,他们都喜欢吃农家土菜,我还准备了山货供游客选购。”代庄中心村35岁的村民朱荀慧正在准备午饭,谈起家乡的变化,她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山村环境变美了,乡村旅游也红火起来,我们都吃上了‘旅游饭’。”
作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19年,代庄中心村投入350多万元,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3米宽的村道加宽到5米,铺上了柏油;垃圾有人定时清理,分类投放;污水处理厂建好了,实行雨污分流。同时,村庄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村民健身场所、农家书屋、医务室等公共设施也不断完善,村民的生活变了模样。
“为了维护美丽整洁的家园,村民们都自觉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垃圾分类投放,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代庄村“红管家”服务站负责人刘幸福说,随着“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处理机制的建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居环境大为改善。
美丽乡村不仅要看环境美不美,还要看群众富不富。如何让土地生出“金娃娃”,让乡亲们富起来,代庄中心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茶叶是该村主导产业之一。
柯坦镇虎洞村党委书记徐大绶告诉记者:“我们在绿化村庄时,全部采用茶树,让茶园不仅建在山上,也建在村里,村居周边栽满茶树。”
眼下正是茶园管理季节,茶园里一片忙碌。50多岁的村民刘登礼正在给茶园施肥,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家乡的生态环境变好了,茶叶品质也好了,销售不用愁,今年一季春茶收入5万多元。”
代庄中心村利用临虎洞湖、靠近合肥市最高峰——牛王寨、三条旅游大道穿境而过的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已建成2800多亩有机茶园,并建成采摘园、养殖基地、垂钓中心等。同时,村里还成立了虎洞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公司,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以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
柯坦镇副镇长吴娜娜告诉记者:“我们正在这里打造‘茶坞小镇’,依托茶园发展乡村体验游,依托牛王寨、虎洞湖,建设山地民宿、山体旅游和运动项目,吸引游客,带动群众增收。把生态资源变成‘生钱’资源,让群众得实惠。”
代庄中心村只是柯坦镇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据柯坦镇镇长张兆林介绍,自2019年以来,该镇共投入4500余万元,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共改造完成“五清一改”的自然村108个、“五化两改”的自然村50个、省市级美好乡村中心村3个,惠及2万余群众。

特色产业富村民
■ 本报记者 齐振江 本报通讯员 鲍森林
桐城市唐湾镇大塘村利用山区山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如今的大塘村产业兴旺、村庄美了、村民富了。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红心猕猴桃进入采摘上市季节,山林间一片繁忙。日前,记者走进桐城市唐湾镇大塘村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只见猕猴桃果挂满了枝头,六七位村民正忙着采摘、分选、包装、运输。
果园主人华柏生一边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一边吩咐村民采摘注意事项,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我利用原来的老茶园,引种红心猕猴桃,通过3年的成长,现已成熟挂果。目前,市场上一斤红心猕猴桃可卖30元,预计今年3亩地纯收入有3万多元。”华柏生高兴地说。
近年来,大塘村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山区特色经济,走多元化发展之路。除了种植茶叶、猕猴桃外,还种植中药材、油茶和有机稻等。近几年,种植能手姚承高共流转120余亩田地,种植有机稻常优5号,平均亩产650公斤,亩均节本增效500元。“我过去也是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立足农村自主创业,流转农田种植有机绿色水稻,现在已经脱贫了。你看这水稻的长势,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脱贫户姚承高笑呵呵地说。
在大塘村,像姚承高这样的脱贫户还有很多。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们在乡村创业,发展特色农业,成了当地的种养大户,不仅自己脱贫致富了,还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扶贫政策好啊,我现在养了200只山羊,年收入十几万元,比外出务工都强。”脱贫户华石明高兴地说。华石明靠扶贫小额信贷,解决了养羊资金不足的难题,搭建了两座羊棚,养殖了200只山羊。他不仅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还带动本村其他贫困户一起养羊致富。
据大塘村党总支书记华国临介绍,2014年以前,大塘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村级集体经济一直“空白”。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大塘村成立了5家村办企业,从茶叶合作社到润滑油公司,从光伏发电站到劳务公司,再到旅游合作社,大塘村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强村富民之路。目前,村级集体年收入已超50万元,居民人均年收入达9000余元。
“我们将结合本村实际,进一步做大做强富民产业,培育更多的种养大户和农业经营主体,帮助更多村民就业和自主创业,让全体村民共奔小康。”华国临补充说。
返乡创业奔富路
■ 本报通讯员 田斌峰 王梦怡 本报记者 沈荟
“大家瞧一瞧,这是我们当地农民种的贝贝南瓜,没有打农药,品相、颜色好,口感更好。”9月27日上午,在含山县陶厂镇司徒村的电商服务点,34岁村民李牛牛正在自己两个电商平台上直播,2个支架上的手机不时传来下单的提示音。在李牛牛的对面,21岁的贾宏庆正在电脑上修图,她把刚从农户田里收来的丑薯(一种红薯)拍照放在网店里,在淘宝上与顾客沟通。看着李牛牛“眉飞色舞”的直播样子,贾宏庆偷偷地笑着。
陶厂镇司徒村是个偏远山村,三面环山,山场资源丰富,但以前村集体经济薄弱。2018年6月,陶厂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技员袁健任司徒村党总支书记,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农村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不仅村‘两委’班子要年轻化,更要吸引农村能人、大学毕业生等返乡创业。”
刚到村里任职不久,一天袁健来到李牛牛的七彩山鸡养殖场,发现他正在手机前滔滔不绝地说着什么,闲下来一问,才知道他正在直播推销自己养的七彩山鸡,网上销路还不错。李牛牛还承包了鱼塘,也经常在现场直播垂钓,引来很多垂钓爱好者。
村里有直播“达人”,这让袁健脑洞大开。农产品滞销,与其四下找门路求别人,还不如让当地电商发挥作用,拓展农产品网销渠道。
2019年6月,高考结束后,贾宏庆到司徒村看望外婆,看到村里的农村电商已有模样,但缺少人运营,她主动要求来试一试。很快“含山县司徒农特产”淘宝店(现改名“含山县利民供销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刚开始,贾宏庆的业务非常生疏,在袁健、李牛牛等人的帮助下,她很快就进入角色。8月中旬,高考分数出来了,她被合肥一所大专院校录取,但她没去上学,决定留下来,在村里闯出一条致富新路。店铺在她的精心运营下,今年以来,已销售当地农产品30多万元,好评率达99.38%。
看到电商助农的成效,袁健笑着说:“在司徒村,5月有水蜜桃,8月有黄金梨,9月有红薯和贝贝南瓜,10月以后有手工粉丝,常年供应的还有绿色大米、农家土鸡蛋、土鸡、锅巴等,今后我们常年都有东西卖。贾宏庆每天到农户家统计农产品数量和价格,对接销售平台。当地土特产都很畅销,经常供不应求。网上一有订单,我们就立即通知贫困户把产品送过来。”
正说着,两辆小汽车开到司徒村电商服务点门前,来自马鞍山的游客方春花、叶婷等人下车后,直接找到贾宏庆,把下单预定好的红薯、贝贝南瓜、麻油等当地特产塞满了后备箱。
司徒村“两委”班子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5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