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4-04 08:40:00 责编: 徐文娟


渡江第一船 精神永流传

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的渡江战役纪念馆的“人民支前”展厅中,有一面黄底黑字的锦旗(见上图),除了岁月的侵蚀,旗子的一角有很明显的缺失。这面锦旗,曾属于一位渔民,它参与并见证了“渡江战役”。

这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06团授予“支前船工”陈正华的,锦旗的一角在渡江过程中被炮弹击穿,它不仅承载了陈正华和父亲陈文义光辉的革命历程,也是军民团结一心的重要见证。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来到了重要的沿江城市——安徽省安庆市,开始投入到紧张的渡江准备中。在所有的准备工作中,有一项工作最为重要和紧迫,那就是渡江船只和船工的征集。成长在渔民家庭的陈正华,当年只有21岁,全家靠捕鱼勉强度日。大战在即,父亲陈文义义无反顾地带着儿子陈正华报了名,成为了“支前船工”中的一员。渡江前,野战军首长亲自为陈正华戴上奖章,上面缝有名字、年龄和出生地,戴上它就意味着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由于陈正华此次担任的是前锋主攻,首长还特地颁发给他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奖给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一零六团”。陈正华小心地把这面锦旗缝在了衣服内里上,他抱着必胜的决心,一定要把解放军送过江。

4月21日凌晨,106团的渡江号令打响,密密麻麻的船只犹如离弦之箭,直刺江南。作为前锋船,陈氏父子一刻也不敢放松,父亲掌舵,儿子陈正华负责扯帆和摇桨,经过协力奋战,他们父子将一船战士送过了长江。靠岸后,迎接他们的不仅有连绵的炮火,还有无数障碍物和地雷。为了给后续部队扫清障碍,陈正华和战士们潜伏在硝烟中,小心翼翼地清除地雷的引线。就在这时,一枚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响。火光之后,陈正华受了重伤,全身血肉模糊,贴身存放的那面“渡江第一船”的锦旗也被炸掉了一块。倒在血泊中的他只隐约记得,后面有战士用信号灯为大部队开路,我军已胜利登岸。

新中国成立后,陈正华将锦旗视作珍品,一直妥善保管着。后来经过辗转,渡江战役纪念馆收集到了这幅锦旗,将它置于纪念馆中的“人民支前”展厅,供后人瞻仰,以纪念那段峥嵘岁月,缅怀千千万万个为了革命胜利而牺牲的战士和群众。(本报通讯员 王高

传承英雄志 激发报国情

“‘我对自己说,假如人死了可以复活,假如生命可以由我重新安排,而且假如你像一年前那样再对我说,我走的是难走的一条路,我仍然要回答你,让我再走那条最难走的路吧,让我再去死一回吧!’这是夏雨初烈士1930年在南京雨花台就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信……”3月26日上午,在郎溪县新发镇中心学校微机室,操潇老师正声情并茂地向五年级3班的同学们讲述郎溪革命烈士夏雨初的故事。宽敞的机房内,同学们一改往日的活泼好动,个个凝神屏气。

原来,这是一场“传承英雄志·守护英雄魂”主题班会暨网祭郎溪英烈活动。在操潇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登录网祭郎溪英烈平台。点开页面,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园、熠熠夺目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金箔碑文下,夏雨初、陈文、李政刚等革命先辈们可亲可敬的面庞,一一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依次点开,这些郎溪籍或在郎溪地区工作、战斗过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历历在目。同学们还可以选择在网上为革命先辈们“献花”“点烛”“上香”或“祭酒”,一字一句敲下自己想说的祭奠感言,表达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通过开展网祭郎溪英烈活动,引导孩子们缅怀英烈事迹、回顾党的历史,有助于激发孩子们对英烈的崇敬之情、感恩之心,引导孩子们知党爱党、砥砺奋进,更好地弘扬爱国情、树立报国志。”操潇说。

“今天的班会分享让我更深入地学习了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无畏抗争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在网上祭奠英烈的学生赵琳艳告诉记者,“看了、听了英烈们的事迹,我们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够更好地报效祖国!”

今年郎溪县以网上签名寄语的形式,组织开展“追忆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2021网祭郎溪英烈”主题活动。“网祭郎溪英烈活动是我县每年清明节期间开展的一项特色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了4年,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今年自3月23日活动开展以来,目前已有约3万人次参与网上祭奠活动。”郎溪县委宣传部网信科负责人张强介绍。( 本报记者 罗鑫 本报通讯员 余克俭)


    相关新闻
前2月我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超5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