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告别贫困 拥抱小康
——安徽小康圆梦纪实③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7-14 07:15:10 责编: 徐文娟

村出列、县摘帽、人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太湖县刘畈乡栗树村曾是大山里的深贫村,村民胡治纯曾是深山里的贫困户。前些年,老胡在外务工受伤致残,回乡后一直琢磨怎么脱贫致富。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扶下,他开始养殖小黄牛。从最初赊的一个小牛犊养起,到如今的40多头,老胡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

半山腰上,老胡的新牛棚干净敞亮,里面喂养了几十头黄牛。“去年杀了十几头牛,一头卖了七八千元,赚了十几万元。”算起增收账,老胡喜笑颜开。2017年脱贫后,老胡并没歇脚,去年赚到钱后建起了新牛棚,一心一意做大养牛事业。

胡治纯的个人际遇只是我省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我省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涉及16个省辖市、70个县(市、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脱贫路径。

经过持续奋斗,安徽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特别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变化巨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底的6787.5元增至目前的13485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底的2132元增至目前的11658.53元。

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在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高卜村,脱贫户张广忠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最让他挂心的,是他地里的那些药材“宝贝”。

今年64岁的张广忠患有视力残疾,以前由于视力不好,年纪偏大,出去务工不便,只能与老伴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和鼓励下,张老汉种起了中药材。现在张广忠家的近10亩地里,种满了知母、何首乌、白芷等中药材。“除了销售药材收入,还能获得产业扶贫奖补,日子越过越带劲。”张广忠由衷地说。

在张广忠的带动下,附近5户11名困难群众也开始种植起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亩,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靠着地里的那些药材“宝贝”,他们摘掉了贫困帽,走上了产业致富路。

近年来,谯城区把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培养中药材产业经纪人,扩大药材种植面积,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谯城区沙土镇为例,中药材种植品种有亳芍、白术、牡丹等10余个品种,种植面积近4万亩,2000余户参与中药材种植,近百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经纪人常年参与中药材加工和销售。中药材产业为上千户群众和脱贫户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年可为群众实现近亿元的经济收入。

搞活一个产业,带富一片乡村。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安徽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高质量脱贫关键支撑,创新实施了“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了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展且仍在发挥效益的到村产业扶贫项目有2.66万个,实现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村均项目8.87个;累计发展且仍在发挥效益的到户产业扶贫项目有300.15万个,到户项目覆盖率77.8%,户均项目1.84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47万余个,带动41.7万户贫困户增收。

广大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省3000个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由2013年底的1.76万元增至目前的33.83万元,增长19.2倍,实现村村发展有特色产业,村村有稳定集体经济收入,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脱贫的根基稳固牢靠。

“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红瓦灰墙农家院,花木成畦小菜园,通村入户硬化路……盛夏时节,来安县张山镇仰山村谢家保老人坐在土地增减挂钩的新农村老年房里吹着空调,十分惬意。

谢家保和老伴患有慢性病,都要长期吃药。好在健康扶贫政策兜底,老两口看病不愁。“前不久,我哮喘病发作,在镇医院住了一个多星期,报销后只花了100多元。”脱贫不脱政策,老谢心里踏实。看病不用愁,收入也有保障。村里给他安排了村级劳务岗,负责大棚、冷库等村集体资产巡查,一个月收入600元。“一把年纪能为村里做点事,还能有稳定收入,我很知足了。”老谢乐呵呵地说。有了村级劳务岗的稳定收入,再加上2亩菜园的收入和养老金,老两口日子过得很安稳。

“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事关贫困群众的幸福感,也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指标。脱贫攻坚以来,我省始终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全面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排查核查,着力提高脱贫质量,确保义务教育“有学上”、群众患病“有医靠”、贫困群众“有安居”、安全饮水“有保证”。

为让群众患病“有医靠”,我省健全完善“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政策体系,织密医疗保障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大大减轻,有效遏制因病致贫返贫;为保障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我省全面摸排鉴定贫困地区农户房屋,累计完成34.1万户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为确保义务教育“有学上”,我省坚持分类制定、全面多元化扶持与资助政策,认真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和“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政策,实现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长期困扰贫困地区群众的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解决,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 本报记者 范克龙

    相关新闻
省际毗邻区 发展“洼地”变“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