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中国这十年·安徽”主题新闻发布会特别报道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7-21 08:23:42 责编: 刘东伟

丰盈“江淮粮仓” 端稳中国饭碗

麦收时节,在阜阳市颍上县鲁口镇叶桥村田间,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资料图片) 通讯员 沈云鹏 摄

盛夏时节,粮食生产大省安徽早稻陆续开镰。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今年全省早稻种植面积达257万亩,较去年略增,今年早稻长势良好,预计单产增加,丰收在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始终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末,全省粮食总产站上800亿斤台阶,粮食总量跃居全国第四位。到2021年,安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以2021年为例,安徽粮食总产达817.52亿斤,在全国排第四位,同比增产13.72亿斤,占全国增量的5.1%。安徽是全国仅有的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近5年,安徽外销粮食每年都超过1300万吨,且呈逐年增加趋势。

今年,夏粮喜迎“十九连丰”,实现面积、单产、总产和效益“四增”。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安徽夏粮总产量1722.4万吨,居全国第三位;比2021年夏粮增产22.5万吨,增量居全国第二位。

稳产能,必须保面积。我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数量、质量“双红线”。目前全省已经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约3.4万名田长、14.1万名巡田员工作在耕地保护第一线。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5500万亩。近3年来,全省每年粮食种植面积均超过1亿亩,高于国家下达的任务,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1亿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800亿斤以上,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更大安徽力量。

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动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去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5%,比2015年提高5.5个百分点。今年“三夏”,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左右,机收率稳定在98.5%以上。

坚持培育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发挥规模效益的同时,带动小农户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多种粮、种好粮。截至去年底,安徽省家庭农场总数达17.7万个,居全国第一位;农民合作社总数达11.1万个,居全国第五位。

提效益,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重要手段。近年来,安徽省全面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直击供需错位的痛点,破解种粮效益低问题。今年,全省共落实优质专用小麦3178.67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74.2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小麦单品种万亩片369个;单品种整建制乡镇99个,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今夏,“按图索粮”有望让农民增收超30亿元。

来自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3日,我省夏粮累计收购量589.76万吨,同比增加174.97万吨,增长42.18%。(记者 史力)

基层实践

懂科技 收成好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种粮大户的回信,更坚定了走科技种粮的信心。”7月20日,涡阳县新兴镇种粮大户张启军说。

张启军是科技种粮的拥护者,也是受益者。科技赋能之下,张启军的500亩“谷神麦19”优质强筋小麦,亩产近800公斤,每公斤售价3.2元,比市场价高0.2元,亩均增收约160元。“种粮要想收益高,选对种子是第一。”张启军说,2021年,他种植的“谷神麦19”创造了全国强筋小麦单产实收测产最高纪录。

种子选得好,田间管理也要跟得上。500亩小麦,按照张启军的种田诀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少不了。张启军说,以打农药为例,两架无人机只要半天时间就能全部打完,而他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操作。

“依靠科技种植,小麦亩均产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四五百公斤,增长到现在的接近800公斤,效益越来越好了!”张启军开心地说。(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李鹏)

百姓感言

这些年国家对粮食生产越来越重视,政策也越来越好,我们一定多种粮、种好粮,在增产增收的同时,为国家多作贡献。

——阜阳市颍州区袁集镇种粮大户徐民抗

去年我搞再生稻,不仅产量增加了,而且效益很不错。这说明搞粮食生产一定要依靠科技,走生态优质绿色的路子。

——合肥市庐江县白湖镇种粮大户朱中文


    相关新闻
加快打造徽风皖韵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