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从“书架”上“货架”
日前,“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令“创新之城”合肥格外振奋。作为我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科大硅谷”将广泛汇聚全球最高端的创新资源,构建科产城融合的创新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指示要求,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创+产业”发展生态呈现出勃勃生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较2012年增加5.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7%。
强化顶层设计,打好政策“组合拳”。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等,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实施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3位。在全国率先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13项“安徽经验”面向全国推广应用。
强化载体建设,提升平台“硬实力”。突出战略布局,高标准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成中国科大先研院、中科合肥创新院等132家新型研发机构,中国(安徽)科交会成为集聚资源的重要平台,依托安徽创新馆建设的安徽科技大市场,2019年以来促成近400亿元的科技成果对接交易。
强化第一资源,激发人才“源动力”。围绕引进培育“高精尖”人才,制定国家实验室等专项人才政策,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招引320个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业。
强化资金支持,用活金融“助推器”。推动银行保险业机构组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2021年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2171亿元。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已培育16家科创板企业。
强化转化应用,构筑产业“新高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应用,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光伏等新兴的产业地标,培育出长鑫存储、科大讯飞、国盾量子、阳光电源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以及22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区增至7家,成为推动我省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记者 张理想)
基层实践
农产分选 智能提效
近日,中国花生交易博览会在青岛举办,位于合肥高新区的美亚光电公司发布了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可快速实现花生等农产品的精细化分选的全新一代履带式色选机,收获了大批订单。
除了围绕性能、可靠性等关键指标,努力把产品做到极致,美亚光电还在积极助力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据悉,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下,美亚光电已开发出数字化装备——大米品质分析仪,首创大米柔性加工解决方案,可在线检测大米各项指标,实时监控并调节产线运行参数,用数据指导砻谷、碾米、色选、抛光等设备实现精准生产,将节粮减损落在实处。
“我们将积极助力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为皖产农机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提供有效样本。”美亚光电董事长田明说。(记者 汪永安)
百姓感言
使用科大讯飞的录音转换文字软件,快速整理会议纪要,戴着华米科技的智能手表实时关注健康数据……安徽越来越多的科技之花正在结出产业之果。
——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员工 张婧
创新融合是安徽文化产业一道亮丽的风景。抓住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风口,在抢占行业和市场制高点的同时,为城乡百姓不断推出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
——皖新传媒文消总公司运营总监金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