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土特产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特色农产品或加工产品。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可以推动乡村产业链全链条升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安徽要坚持做足特色、做强龙头、做优业态,争创一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土特产”看似寻常,却是大文章。一方面,小小“土”资源,一头连着乡村资源配置,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振兴。我国“土”资源十分丰富,且地区之间资源禀赋不尽相同。乡土优势资源包括大自然馈赠的自然生态资源,乡土节庆、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都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特”是指农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字使“土特产”的地域辨识度更加鲜明,是“土特产”的金字招牌,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情感化等多方面需求。此外,“产”讲的是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土特产”生产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土特产”产业基于第一产业拓展价值链,交叉融合二、三产业,发挥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使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将更多收益留在农户手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当前,做好“土特产”文章助力乡村振兴面临不少难题,如乡村本土资源开发效率和水平有待提升,差异化发展机制未建立,地域特色不突出,乡村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农产品产业链短而不全等。为此,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强化“土特产”规划引导,高效开发乡土资源。发展乡村产业最有利的基础条件是乡村拥有的丰富资源,其中特色资源优势是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有序开发利用独特的乡土资源,深挖乡土资源价值,有助形成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要完善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章程,使组织内部有章可依、有章可循。通过社会监督部门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监督,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监督系统,实行公开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知识培训,鼓励农民参与网络“新零售”,注重乡村资源的新功能、新价值,增强农民主体对乡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创新以及商业化包装能力。重视农业合作经济对开发乡村特色资源的助推作用,将一些政策优惠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制定合理扶持方案,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外部发展环境的优化。
夯实“土特产”特色优势,提升产品价值。在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上,乡土品牌要想闯出一片天地,关键要在“特”字上做文章,不仅要找到特色,更要找准特色。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必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先弄清本地有哪些可以发挥的优势,因地制宜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土特产”内在功效、文化内涵,努力做出具有特色的高品质产品,追求更高产品质量,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提供具有独有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服务和产品。同时要结合特色资源在农特产品包装上下功夫,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融入民族习俗、乡风文明等特色文化,增加特产包装的文化属性和附加值,设计绿色环保且符合现代消费者审美的“高颜值”农特产品包装。另一方面,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局限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既要保留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既要埋头发展自身,也要关注周边和全国“土特产”发展状况。要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在“特”字基础上开发新功能、创造多元价值,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让越来越多“土特产”金字招牌走出山村,推动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深耕“土特产”产业链条,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乡村产业竞争正逐步从单一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从开发产品向开发产业转变,强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等环节,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将充满地区风味的“特产”做大做优做强。要以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为引领,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推动农业从种植向农特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二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引领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坚持用产业思维规划农特产品生产,培育或引进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和农业的联合,以实现兴农促农富农的目标。同时,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拓展休闲农业、乡村电商、乡村旅游专列等新产业新业态,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形成效益聚合,多渠道增收,让老百姓的口袋富起来、中国乡村美起来。
(作者:黄敦平 乔梦楠 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财经大学基地。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CJL032]阶段性成果)